谁造的谣?有哪些危害性?如何鉴别谣言?

#黄州好邻居智慧党建平台#路人甲2022-03-27

上海战疫:识别谣言的5个方法。
昨天夜间,微信朋友圈,被一则“上海封城”的辟谣刷屏了,很多朋友义务辟谣,这种情况,颇为感人,说明大家对上海疫情防控能力的信任。换个角度来看,上海不封城,也体现了城市防疫工作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动态清零”的信心,以及对全体市民的信任。
关于“上海封城”的网络谣言,3月11日已经有人传播,@上海发布 立即辟谣。近日,这则谣言摇身一变,成为“国务院督查组到上海后,上海拟出台大动作,将封城7天”。上观新闻在3月22日晚间的辟谣文章《“上海封城”传言不实》澄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向全国10个省份派出了督查组开展督查工作,上海是其中之一。”谣言传播者正是利用少量真消息,重组信息,虚虚实实,传播焦虑,制造恐慌。

本文主要解读三个方面问题:疫情期间的谣言来自哪里?谣言具有哪些危害性?如何增强个人对谣言的免疫力,防止被谣言“感染”?

一、谣言来自哪里?

《论语》有这样一段,孔子问同学们的理想,曾子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很欣慰,亲自点赞。
我要讲的是另一则故事,来自《战国策》,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也叫曾子,此曾子非彼曾子,回答孔子问题的那位叫曾点,《战国策》的这位叫曾参,他是曾点的儿子,两人同为孔子弟子,既是父子,也是同学。
曾参的家乡费邑(今山东济宁),有个同名同姓叫做曾参的人,在外乡杀了人,消息传回家乡,一个邻居马上跑来告知曾参母亲,也就是曾点同学的妻子。曾母一向以儿子为傲,听到消息,压根不信,一边有条不紊地织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告诉邻人:”俺儿子不会杀人。”没隔多久,又有人来告知曾母:“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母不予理会,继续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又过一会儿,第三个人跑来对曾母说:”街上很多人都说曾参杀了人,现在大家都在找曾参!”曾母听到这里,心中顿时慌乱,连忙扔掉织梭,端起梯子,越墙逃走。
这则故事,后来变成了一个成语典故,叫做“曾母投杼”。从这则故事里,大体可以看出,谣言从哪里来?错误的信息和以讹传讹,这是谣言来源的一种。
《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有关“谣言”的释义,是指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作《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总结了谣言来源,主要如下:
自认为专业人士的不当言论,如公众受到某知名人士错误见解的误导。
私房对话流入公共信息领域,如将地铁听到的对话当作真实消息传播。
某个公众关注话题的信息拼凑,如对某种无法理解现象进行自圆其说。
某个事实的偏见性描述,如盲人摸象,以管窥豹,只知局部未见全貌。
将某地曾经发生的事实,编造套用到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的另一地点。
带着某种恶意目的操纵信息传播,此类谣言具有煽动性和攻击性特点。

二、谣言具有哪些危害性?

在信息化发达的现代社会,谣言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谣言,其本质并没有变,只不过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
如果,曾母投杼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大概是另一种表述:曾参在学校读书时,曾母在家没有织布,而是在刷微博,忽然刷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再刷附近的人微博,都在传播同样的内容,人名相同,籍贯相同,事件性质如此恶劣,曾母越看心里越慌,赶紧开着家里的小轿车,跑路了。
美国著名哲学教授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所著《失控的真相》,描述了网络谣言如果未被及时纠正所造成的后果:
从谣言中,可以看到人们常说的信息瀑布——网络和社交媒体尤其容易受其影响。当人们接连跟帖或发表意见时,就会产生信息瀑布。一旦初始观点形成规模,就会压倒或改变后来的观点。后面的人一般会选择从众,从而抛弃个人判断。社会科学家对这一现象做过研究,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信息会在网络上快速流传,而且解释了某些歌曲和视频能够火爆起来的原因。
传播学者根据谣言侵害对象的不同,将其危害性分为三大类:
侵害个人,比如曾母投杼的案例,曾母和曾参的个人声誉不同程度地受到谣言损害,间接损害可能还包括母子之间的信任关系,曾参也许要责备母亲,为什么不能相信自己儿子?
侵害特定群体,比如“老师无故体罚学生”的谣言传播,必然导致老师这个特定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侵害社会,比如上文所说“上海封城”的虚假信息,如果未被及时辟谣,可能像“长了腿”的病毒一样人传人,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当然,讨论谣言的危害性,必须指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伤害不同的对象,也会伤及造谣或传谣者自身,根据侵害的对象与后果不同,所受处罚也不一样。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扰乱公共秩序的,依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291条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据最新新闻,“上海封城”造谣者已被警方抓获,目前案件正在审理,此案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警醒,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三、个人如何鉴别谣言?

继续说回曾母投杼的案例,如果曾母对儿子曾参充分信任,她绝不会“投杼逾墙而走”,实际情况却是由于信任发生摇摆,信息无法验证,最终成为遗憾,这是古代特定社会条件之下的悲剧。
现代信息社会,虽然拥有很多信息验证渠道,却也意味着,存在很多谣言传播渠道,谣言往往披着“新闻”的外衣,非常具有迷惑力。疫情期间,居家防疫,很多人手机基本不离手,将会刷到各种各样真假难辨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保持理性和冷静,尽量多方求证,用好网络搜索工具,努力提升个人的信息辨识能力,略列几条参考建议。
判断信息中是否存在商业利益?是否有“带货”、营销、圈粉等相关内容,是否存在不良企图?前几天,我听一位朋友说吸烟可以预防新冠,另一个朋友则说喝茶能增强免疫力,是不是谣言?自己品。
判断信息是否违背常识?比如前几天网传“上海多地户外空气阳性”,这种谣言明显有违常识,从2020年疫情以来,防疫宣传一直强调保持1米社交距离,什么原理?飞沫从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这就是一种常识。
判断信息来源渠道是否可靠?谣言的来源,常常说成是听一个朋友说的、某个核心机构的朋友说的、美国医学教授说的,是哪个朋友?什么工作岗位?有没有姓名?美国教授是哪所大学的?是否《围城》里的“克莱登大学”?这些信息是否可以求证?
找到可靠的消息来源。要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查询,比如,3月8日微信圈朋友一则谣言,“上海下发《疫情防控升级紧急通知》”落款为“市办公厅疫情防控办公室”,网络上随手搜索就可以知道,这个机构根本不存在,正确表述应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此处需要提醒一句,搜索引擎中也有很多虚假信息,查询结果务必要留意是否属于官方网站和正式机构?千万不能用一个虚假信息验证另一个虚假信息。
善于利用辟谣平台进行求证。对某些无法验证的信息,应该学会利用官方辟谣平台咨询求证,比如,上海市网信办、解放日报社、上海观察联合打造的“上海辟谣”就是一个权威的辟谣平台,“澎湃新闻”上海战疫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等。

相关话题

#这是一个树洞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路人甲[五级会员]

  • 关注
    12
  • 粉丝
    0
  • 经验
    7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