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军沿汉水南征孙、刘十四证(一)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梁敢雄2022-03-24

陈寿所撰《三国志》(下简称寿志,凡引文只有纪传名者均出于寿志),正如裴松之上《三国志注》(下简称裴注)表中所说“失在于略,...
陈寿所撰《三国志》(下简称寿志,凡引文只有纪传名者均出于寿志),正如裴松之上《三国志注》(下简称裴注)表中所说“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其中对赤壁之战曹操行军路线的记载就存在较多脱漏。例如,曹操赤壁兵败后武帝记只言“乃引军还”,而对撤军路线一字不提,仅仅在周瑜传、郭嘉传中分别提到“退还保南郡”、“于巴丘遇疾疫烧船”。至少漏掉了裴注引《山阳公载记》所说的过华容道泥泞地,也漏掉了《英雄记》指出的曹操败走云梦泽等事实。至于曹操进军赤壁的路线脱漏更为严重。仅仅《武帝纪》笼统地提了一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至赤壁与备战”[1],遂使得千百年来诸多史家、论者都误将自江陵往前线运送粮草军需的船队当成曹操所率水陆大军自江陵顺大江至赤壁,完全了抹杀了曹操水陆大军包括荆州降军实际上都是沿汉水直扑江夏这一重大史实!《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 军事译文社1983)第4卷初揭千古之谜,倡言曹操分兵二路。其中一路沿汉水南下,可惜述而未考。武钢杨采华先生则在宣扬此分兵二路说的基础上,第一个指出曹军进退所至的关键地址“巴丘”乃江北巴丘湖[2]。笔者并不以分兵二路为然,认为曹操自江陵出发充其量不过是一支曹操押运粮草军需的船队,且必走夏水便道、折入汉水必与南下大军会合。兹列举十四个方面的证据与论证如下,以期被隐晦了千余年的曹操水陆大军沿汉水南下之史实能大白于天下。
证一,王粲首记曹军出汉水欲从赤壁渡江。
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去世后他劝降刘琮,被曹操辟为丞相椽,亲身经历了赤壁之战。他在所著《英雄记·曹操小传》记载了:“曹操进军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簰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住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船走舸百余艘烧簰,操乃夜走。”又在《周瑜小传》称“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乘簰从汉水下, 住浦口未即渡”[3]云云。王粲作为赤壁之战的亲历者,多次记载曹操从汉水下出大江的情节,应比后人陈寿所记更为确切、更可靠。然而江南赤壁说者因其说与之严重相悖,便纠结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裴注引《英雄记》的细节,如时称曹操为太祖、言曹军“无船”等等,全盘否定王粲的记载。本书第十六章收录了笔者所撰《汉末人物实录—王粲〈英雄记〉
考》,对《英雄记》的可靠性与流传史作了详实的考证,已全面驳斥了这些质疑;也收录了王琳祥所撰《英雄记史料辨疑》,则澄清一些细节上的疑点,可参见。
有人虽承认《英雄记》所记不虚,却极力贬低其对曹军东征进军路线的研究价值。什么说:“即使《英雄记》所言不虚,那么这一支从汉水乘坐竹排下来,还靠竹排渡过长江的部队,决非曹军东征的主力。因此,王粲《英雄记》对研究曹军东征主力部队进军路线来说,没有多少价值。”[4]此论是故意把特定的水路运兵工具——竹排与渡江船舰混为一谈!明明曹军根本没有打算靠竹排渡江与孙吴水师较量,只是就地取材、伐竹扎排让部曲乘坐、以便快速下汉水运兵(至江北岸)而已!絲毫不影响其揭示曹操大军下汉水东征孙吴事实。
证二,陈琳赋述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沿汉水南征。 
陈琳是曹操的军师祭酒、管记室,从征孙刘。他所作《神女赋》曰:“汉十三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赞皇师以南遐,济汉川之清流。”[5]此赋前两句与《魏文帝集·述征赋》中的“建安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意思全同,指建安13年南征事。遐,远去也。南遐,意指南征远方。济,其义与李白诗“直接云帆济沧海”的济字义同,指渡过、越过。“之清流”句中的 “之”,当作“往”、“ 以”字解,而不能看作无实义的助词。“之清流”,指南遐者顺汉水清流而下。后两句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赞颂王师越过了汉水,顺其清流远征南方。这又是一名亲身经历者对曹操沿汉水南征所作的记载。赋中的“十三”该集误为三七,是笔者提交给全国首届赤壁之战学术研讨会(1991年)论文所校▲1。
证三,徐干揭示曹水陆大军沿汉水千里南征,穿过了云梦泽区
徐干作为曹操的司空军师祭酒掾属,为这次南征所作的《序征赋》中有如下六句:“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刊梗林以广塗,填沮洳以高蹊。揽循环其万艘,互千里之长湄。”[6]是说曹军沿汉江南下,到了古名竟陵(今名潜江)处,水流急左转向东。竟陵得名于陵竟,即陂陵终了亦即赋中所之“无陂”。也就是说沿汉江左转后就到了竟陵平原之地。沮洳,通常为联合式合成词,意为沼泽低湿地,二字不拆释。但它与上句梗林这一偏正式合成词对仗,故此处应为偏正式词组释为沮水之洳。郦道元注《水经·沔水》的第一句就是“沔水一名沮水。”[7]《史记·夏本记》之《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沮水即汉水”并按曰:“孙叔敖激沮水为云梦泽是也”。 按此二者所述:沮洳便是沮水之洳的最好解释,也是沮洳为汉水所洳——云梦泽是也。梗者,《说文·段注》训为刺榆,它是湖北最常见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徐赋第三、四句是说斫除刺榆丛林以扩路,填高沮水之洳为通途。五、六句中的循环即往返,互即交替,千里长湄必指汉水而非长江。因为当时从襄阳至夏口路程为八百里(见《晋书 羊佑传》)沿曲折汉江应有千里左右,正可称千里长湄。而长江长万里以上绝非千里长湄所能形容。徐干的这六句赋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曹操步骑兵)沿汉水左转向东后,到了竟陵云梦泽区。伐林通道,填洳成途,穿过了云梦泽。舟师船只往返运兵,上下于长近千里的汉水江面上。

相关话题

#赤壁文化研究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