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曹乌林”——团风乌林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詹维东2022-03-14
作者系省、市、县、区特约文史专员(研究员)詹维东。
历代史家修史黄州赤壁之战(团风乌林之役):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在长江中下游的江北赤壁一带,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水陆大战。战争的结果,号称83万而实际兵力28万的曹操大军,“大举”(今大埠)进驻黄州、团风一带,曹操豪情激发,在此茂林修竹之地写下了著名的《短歌行》,其中“乌鹊南飞……”的名句就演变为后来“乌林”之说。陈寿《三国志》记有“公至赤壁”“遇于赤壁”“会于赤壁”,又有“战于赤壁”“曹公败于赤壁”的记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明“操初战不利,……败于赤壁“。这就是著名黄州赤壁大战。孙刘联军败曹操于乌林,源于《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称“乌林之役”。这个乌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团风乌林。陈寿的《三国志》证明黄州赤壁、团风乌林是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赤壁 在今湖北黄州(黄冈市) 武昌 今鄂城(鄂州市)夏口 今汉口(武汉市) 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林(乌林)今湖北黄冈市 团风乌林曹操28万大军惨败在兵马不足5万的孙刘联军之手。此次大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坚实基础。“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英雄记》中的记述“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说明赤壁在长江北岸。黄州赤壁位于长江北岸,正合乎此记述。《英雄记》中的“浦口”,即今黄冈市团风县县城西边的大埠口,即举水入江之口。曹操大军抵达团风乌林。
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是南朝宋、齐、梁、陈时刘宋史学家沈约(441—513年)所著。他在他的《伐乌林》写道:“乌林者,言曹操既破荆州,从流东下,欲来争锋。大皇帝命将周瑜逆击之于乌林而破走也。汉曲有上之回,此篇当之。第四。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荆州所属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刘表据荆州(编者注:当时黄冈称邾城(邾县)团风受辖之。),又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右伐乌林曲凡十八句,其十句句四字,八句句三字。秋风者,言大皇帝说以使民,民忘其死。汉曲有拥离,此篇当之。第五。秋风扬沙尘,寒露沾衣裳。角弓持弦急,鸠鸟化为鹰。边垂飞羽檄,寇贼侵界疆。跨马披介胄,慷慨怀悲伤。辞亲向长路,安知存与亡。穷达固有分,志士思立功。邀之战场,身逸获高赏,身没有遗封。”(编者注:1.沈约的《宋书》437页。2.在《乐志》中。3.节名叫《伐乌林》。4.在十几行文中有五处“乌林”二字。5.当战歌吟唱。6.“破曹乌林”四字最响。)沈约在《宋书》里对邻近团风的阳逻堡的介绍记载:“论曰:邑今淮楚池江汉而堑之实荆蜀门户,余上下境字观,古战守营垒,若临皋峥嵘乌林阳逻堡等处,依稀在目,未尝不霨然拊膺焉。”(摘自明朝万历《黄冈县志》)这就是说:乌林是在临皋峥嵘和阳逻堡等之间。好在阳逻堡至今没改名,那么,临皋和峥嵘在哪里呢?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载:“……,东晋之兴三年(404年)记载,阳逻堡以下左有峥嵘州,右有白虎矶(白浒矶),分汊弯道形成。……”峥嵘州即今牧鹅洲,白虎矶(白浒矶)即今白浒山。今阳逻以下,右有白虎矶,那么相对应左边峥嵘洲应是今双柳一带。沈约所记“……若临皋峥嵘乌林阳逻堡等处,依稀在目……”今天的双柳之下应是今团风乌林。临皋即是古黄州的称谓之一。
北宋的大史学家司马光所所撰《资治通鉴》记载周瑜率水师在樊口会见刘备后“进,与操迂于赤壁”,并用了部将黄盖“可烧而走也”的计策,大败了曹军。火烧赤壁或火烧乌林。宋代的《舆地纪胜》、明代的《黄州府志》皆有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团风善济寺石碑载“团风古号乌林”。明弘治《黄州府志》说“团风号乌林乃因黄州赤壁而因循得名”。明万历《黄冈县志》和清《黄冈县志》都记载了黄州赤壁之战和团风乌林之役。黄州赤壁之战、团风乌林之役屡见于历代文人诗章:唐代文学家、诗人、官员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时所写的《忆齐安》(今黄冈)、《齐安晚秋》、《赤壁》等诗文中都盛赞了黄州赤壁、团风乌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更是名传千古,他所咏吟的“……三国周郎赤壁……,千古风流人物……”脍炙人口。明王一翥在“团风别斐臣”一诗中云“浆催别许霜涛急,灯逗乌林战火红”。明遗老杜茶村(团风县方高坪杜家圃人)“黄州晚泊”云“赤壁云初溟,乌林日渐红”;还有他的“次团风江洲”诗云:“下马团江浒、乌林旧战场”。明李之泌也有“团风江上二首”等诗咏写了黄州赤壁、团风乌林。清李润民“黄州晚泊”云“赤壁烟初合,乌林月又升。”(以上均见明清黄州府、黄冈县志)……等诗文都一再咏写了黄州赤壁之战和团风乌林之役。
小说《三国演义》议说团风、乌林、三江口: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讲“三分”至罗贯中、施耐庵,有关历史史料和历史传说著入《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智慧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时,大写了黄州、团风、乌林、三江口,还特别描绘了三江口之风貌,《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孔明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樯,施逦望夏口而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夏口,即今汉口;三江口位于湖北省汉口西、也及湖北鄂城县(今鄂州市)西十里,右通七碳,左通团风。明初设巡司,后授省管。万历间设三江营,清省辖。团风是三国古战场之一,罗贯中笔下的“三江口”,就在今日团风,是举水河与长江的接合部。县城的“粮管街”是曹操率大军南下时屯兵团风的粮库。《三国演义》中记述华佗与曹操医疯的故事也流传在黄州、团风、乌林、总路咀之间。三国神医华佗曾往来于团风,在东北部的总路咀镇留下了“华佗练丹池”、“华佗药水井”等胜迹。
团风县与团风乌林有关联的地名:王家坊一带至今称“上乌林”、“下乌林”,团风镇至今有“临江”村,(“引次江北”在临江,是“临江而不济”的出处)团风镇至今有“粮道街”,说是曹军当时的屯粮重地,粮道街,还有一处叫“孟德(曹操字)巷”。团风县与武汉市大埠交界的“大埠”应是曹操“大举”南下的谐音演变而来;大埠又叫“埠口”,埠口应是“浦口”的演变。附:乌林刍考从古至今对乌林多元刍考:团风的别名叫乌林,乌林的名字很有趣,有趣就在它的神秘性、文化性、争论性;正因如此,我们要对团风进行考证,也要对乌林进行刍考……。团风叫乌林应早于208年的三国赤壁之战了,因为源于陈寿的《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称“乌林之役”记载了“孙刘联合败曹操于乌林”的史实。这个记载说明了乌林这个地名早已被当时的人们叫、了;如果不是习惯成自然,陈寿写史怎么把著名的赤壁大战也称“乌林之役”呢?陈寿总不能因曹操写了“乌鹊南飞……”就自己突然命名一个“乌林”吧!
要刍考乌林,就要对“乌林”二字作解吧:乌,乌鸦,鸟名,也叫老鸦,引申为“黑色”,悲凄(如呜呼);林,当然是树林;乌与林组合在一起的乌林应是乌鹊栖息之地了。从这样求解乌林二字的自然属性,团风乌林应是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名;故什么时候命名并不要紧,而团风乌林之名早于三国赤壁之战并被陈寿称为乌林之役就合情合理合乎历史了。团风乌林在团风地区与“乌”字相称的地名有哪些?其相互关系是怎样?有怎样的历史沉淀和传说?在团风县回龙山镇有一座乌龙山,乌龙山下有一个继传二三千年的乌龙塆(现在就叫乌龙庵),乌龙山与乌龙塆上下山交界处曾有一座乌龙庵,这些有乌字的地名可能或不可能与团风乌林有联系或没联系,有联系是在同一个地域同乌字,有树林,乌林和乌龙塆可自然演变联系;没有联系是因为乌龙塆有另一段历史传说:传说引起吴楚争霸的伍子胥出生在乌龙塆,还神说他是乌龙转世,与“赤神”申包胥相好;祖上曾数代仕楚成为楚的重臣,当楚王疑伍族谋反而杀伍子胥父兄,伍子胥一夜逃五关急白了头赴吴国仕吴。与伍子胥有同样遭遇的申包胥也赴吴仕吴,当伍子胥仕吴任吴国相国时,申包胥也为吴国赤神将军。《春秋左传》有载:定公四年,伍、申二人“覆楚”“兴楚”的敷陈,吴败楚师。乌龙伍子胥,在楚国说来是反贼,但楚人也怀念伍家有冤屈,有骨气;在吴国说来是忠臣功臣,但是吴人意恨楚人当权后与吴王合谋击害伍子胥。从这个历史典故中可以看出:团风的乌龙塆与团风乌林是两个历史地名。团风别名乌林与团风一起从历史走来,古团风人为什么沿用乌林之说呢?乌鸦不是什么吉祥鸟,呜呼不是什么欢庆语,乌龙不是什么好兆头,这就要从乌鸦说起:早在图腾崇拜时,有部落族群好喜乌鸦,《尚书传》载:“……,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左传》记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汉初大儒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也转引“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自后,《淮南子》、《史记》都记载“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故事。人们所说的喜鹊,其实是乌鸦的一个种类;其实,古人把乌鸦当作神鸟或吉祥鸟,只是在历史的演变中又认为“乌鸦嘴说不上好事。”说真的,乌鸦是讲慈孝的好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写道:“……,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正因为古人对乌鸦的不断正确认识,特别是“慈鸟”之赞叹,团风从古至今保留乌林的别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原来乌林含有深刻的人文基因。
人们在求证古乌林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时,往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所写的“乌鹊南飞……”名句为开头。我们现在仔细品味一下。曹操对酒当歌,“南望樊山,北顾乌林”,大宴天下贤士,在团风乌林写下了著名的《短歌行》诗篇内容吧!并解读有关历史信息以乌林之真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言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看似“对酒当歌”,提出“人生几何”之问,思的是“苦多”和“忧思”,一歌“忧”三字,忧的是历史、现实、未来,最后的目的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一统中国。这不是短歌,这不是忧歌,更不是酒歌,而是一曲英雄的长歌、高歌。他只能是站在团风的地面上,才能“南望樊山,北顾乌林”;进一步才能吟咏出黄州,团风这一带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美景。“北顾乌林”证明团风乌林早已存在,“乌鹊南飞”只是加深了乌林的历史人文内涵,陈寿在《三国志·吴书》记载“乌林之役”就符合历史真正的运动了。
二零二一年元月十五日于湖北、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