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坂与承天寺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12-12
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说:“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依据此段文字,可知黄泥坂位于雪堂...
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说:“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依据此段文字,可知黄泥坂位于雪堂与临皋亭之间。当年苏东坡的必经之地黄泥坂位于何地,古今人说法不一,因为它牵涉到临皋亭与东坡雪堂的定位,笔者以为有考证的必要。
一、黄泥坂辨析
明代万历三十六年的《黄冈县志》载:“黄泥坂,在清淮门外一里许,苏子瞻与二客过从处。知府郭凤仪建‘一盼亭’,为迎送之地。”
清代光绪十年的《黄州府志》古迹下记载说:“黄泥坂,在清淮门外二里许,宋苏轼与二客过从处。明嘉靖间知府郭凤仪建一盼亭,邑人陶圭书‘古黄泥坂’四大字碑。”
将以上两条记载进行比较,记述大致相同,后者略详于前者。在认定黄泥坂位于清淮门外的前提下,前者认为在清淮门外一里,后者则认为在清淮门外二里许。二者之间在距离上的记述不同,可视为修志者对“里”的概念存有差异,此不值得深究。问题是,将黄泥坂定位在清淮门外与苏东坡笔下的记载不符,从而产生连锁反应,给临皋亭、东坡雪堂的定位带来麻烦,或产生误导。
清淮门即黄州城的东门。将黄泥坂定位于清淮门外,实际上是把东坡雪堂也定位在黄州城外。
在苏东坡给友人的书信中有两条关于雪堂的记述,笔者将其与以上所说比较,相差甚远。两条记述分别见于《与杨元素书》和《与子安兄书》。前者说“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后者说“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种蔬接果,聊以忘老”。
以上明、清地方志书说黄泥坂位于黄州城外,而苏东坡本人记述雪堂是在黄州城中。苏东坡是当事人,他的记述可以说是最可靠的原始资料。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不独如此,苏东坡曾在大醉之时创作了一首《黄泥坂词》,词中说:“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并,此处读棒,作沿着讲。丛祠,指乡野林间的神祠,即苏东坡笔下的承天寺。陂陀,指倾斜不平的陂地。缭,即环绕。将以上文字进行解释,大意是说从临皋亭出来后朝东走,沿着承天寺向北转弯。走在雪堂那倾斜不平的陂地,其间经过了黄泥长坂。汹涌的大江在黄泥坂的左边环绕,舒卷的云涛看去十分遥远。
根据苏东坡《黄泥坂词》以上文字中的“东骛”与“北转”,可知从临皋亭到雪堂,先是朝东走然后朝北走,形成九十度的转弯。按照《后赤壁赋》中“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的记述,《黄泥坂词》中先说雪堂后写黄泥坂是为了押韵,将顺序故意颠倒了。又,“大江汹以左缭”这一句非常重要,它表明黄泥坂特殊的地理环境,即大江在左边环绕。黄泥坂倘若位于清淮门外一里或二里许,既看不到大江,更见不到“大江汹以左缭”的景象。
那么黄泥坂究竟位于黄州城东还是城南或城西呢?明代弘治《黄州府志》有两处绝不相同的记载,其一说:“黄泥坂,在黄冈县西,苏东坡先生作词。又,《赤壁赋》云‘过黄泥之坂’。弘治庚申,新建亭,揭扁于其地之旁。”其二说:“黄冈山,在府城南,度壕堑,绵亘而行,平冈迤逦,由便民仓至洗马池止,其北则接一字门西之山顶。溯县学、按察分司、军储仓冈而来,此即《赤壁赋》云苏子与二客所过黄泥坂也,以土色黄故名。”迤逦,曲折连绵。洗马池,北宋时期名夏澳,明代改为洗马池,临皋亭在其侧。将以上两条记述进行剖析,前者明显失于考证,有误后来君子。真正的黄泥坂是后者,即位于府城南洗马池与一字门之间曲折连绵的黄冈山。
黄冈山在今日城区何处呢?翻开清光绪十年的《黄州府志·城图》,即可知今日黄州区实验小学(原青云街八一小学)、黄冈中学、银花宾馆、国药大楼、原地区公路总段等单位座落的地方就叫黄冈山。黄冈山南止洗马池(今黄冈中学内),北抵濠沟集贸市场,西自八一小学,东抵国药大楼。苏东坡《后赤壁赋》中言及的黄泥坂在黄冈山山脊之上,东抵十字街,西抵江堤。所谓“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指的就是这块地方。说简单一点,今日黄冈中学到黄州区教委(原一字门遗址)之间的道路,就是当年苏东坡寄居临皋亭躬耕东坡每天必走的黄泥坂。
二、承天寺遗址
承天寺,北宋黄州城南一座十分普通的寺院,初时声名不显,后因苏东坡谪居黄州与贬官张怀民夜游该寺并留有精典小品《记承天夜游》,始为世人熟知,继而成为黄州著名景物。
承天寺位于何地,苏东坡于元丰三年(1080)的六月中旬给好友陈季常去信说:“临皋虽有一室,可憩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或门前一大舸亦可居,到后相度。”信中的“承天”指的就是承天寺,由此得知,承天寺与临皋亭相隔不远。
以上提到的苏东坡在《黄泥坂词》中有“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之说,词中的“丛祠”即指承天寺。丛祠,本指乡野林间的神祠。由“丛祠”二字即可见承天寺的规模不大,声名不显。《黄泥坂词》说得十分明白,承天寺位于临皋亭的东边。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岁在癸未,“苏门四学士” 中的张耒谪居黄州,作《……癸未元夕,谪居齐安,携家游定惠、妙圆、承天、下大云、东禅,盖出雨夜,有感示秬秸》寄怀,诗题中的承天即承天寺。
承天寺至明代已不存在。明代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承天寺说:“古寺,在今城南大云寺前,今为民居。”大云寺即张耒诗题中的下大云寺。
依据地方志书,走访黄州耆旧,即可得知临皋亭遗址在今日黄冈中学大门的左侧,继以临皋亭求之,位于今日黄州十字街口西南、原地区公路总段的宿舍区即承天寺旧址。
“承天”一名的意义,即承奉天道,顺承天意。《易·坤》中载:“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后汉书·郎顗传》中《荐黄琼、李固书》云:“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