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至今本市疆域与政区沿革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梁敢雄2022-09-25

今黄冈市的前身是明清的黄州府,它是自隋初至元末的蕲、黄二州各治至明初改蕲隶于黄而形成的。明代黄州府占据了鄂东江北的滠、倒...

今黄冈市的前身是明清的黄州府,它是自隋初至元末的蕲、黄二州各治至明初改蕲隶于黄而形成的。明代黄州府占据了鄂东江北的滠、倒、举、巴、浠、蕲等六水流域和华阳河部分流域的广阔土地,其政区辖地较为稳定,直到民国末除有极少数县被调整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变化。其中黄陂自立县历经北周、隋、唐、五代(含杨吴、南唐、后周)、宋、元、明与清早期,在黄州辖下历十个朝代共一千一百多年,直到清雍正时才由黄州府划拨至汉阳府。但在民国后期(1932 -1949)仍回归老黄州管辖,1949年后才改属孝感专区。故本节即以明初二州合一的黄州府所辖地域为基准(或称本区),来讨论今黄冈市的历史沿革问题。

一,隋代前的黄冈疆域沿革与三代统县政区

在中国最古老的记实地理书《禹贡》中,黄州为荆州之域、蕲州为杨州之域。西周至春秋早期弦子国建在汉西阳与轪县区域,春秋中期以来两州均为楚地,秦初分别隶于南郡与九江郡,秦中期后均属衡山郡。衡山郡是自秦代以来以邾城为郡治(即今黄冈市区北郊的邾王城遗址)、以黄、蕲两州辖地为主体的本区的第一个统县政区。秦代以前,今黄冈地域则被横跨鄂、湘、豫、皖等多省的楚国所辖。秦亡后项羽将衡山郡改名衡山国以封番君吴芮。汉高六年(前201)迁吴芮为长沙王,衡山国恢复淮南国辖下的衡山郡持续了六十三年。又改置为衡山国先后以封宗室刘勃、刘赐,直到刘赐谋逆伏诛、国除(前164年-前122年),共历43年。元狩二年(前121)武帝析分衡山国:将其东北部置为六安国、东南部置庐江郡(庐江郡辖有寻阳县,其境在今黄梅县与广济县东部,直至东晋义熙八年即公元412年寻阳县并入江南柴桑,江北寻阳之名才消亡);并将衡山国西部及南郡东部改置为江夏郡,辖有始置于秦的邾县(治所位于巴河口西北侧约30里江边)。在邾县之北置有西陵县,在邾县下游依次置西阳、轪、蕲春等县,其址均在汉初衡山郡内。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谭图》)的西汉与东汉荆州刺史部两幅地图上,鄂东北标出了四个县名:西陵治(时江夏郡治,治所在今新洲城)标在举水边;邾县治标在长江北岸,巴河口上游不远处;蕲春治标示在蕲河入江处的湖泊边,当为今蕲春县西南江边的八里湖土门城;寻阳治则标示在荆州与杨州江北交界处杨州一侧。蕲春于后汉建武时一度改封为蕲春侯国,旋复为县。三国时吴置蕲春郡,辖地辽阔:除当时滠水流域尚在魏江夏郡外,江北倒、举、巴、浠、蕲等五水流域和其东寻阳县都在蕲春郡内,与我市今辖区范围大致相同。故东吴蕲春郡算得上我市继衡山郡后的第二个统县政区。西晋初蕲春郡废,原辖县除寻阳回归庐江郡外,其他如西陵、邾、西阳、轪、蕲春等县,均改隶于弋阳郡。弋阳郡辖县在惠帝、怀帝时则不断划拨给新置的西阳国,至永嘉时西阳国几乎辖有弋阳郡全境。

西晋永嘉之乱后,西阳国迁治大江边,与武昌对岸。东晋咸和西阳国除后,原西阳国所属诸县以大别山脉为界:山北的期思、弋阳回归弋阳郡;山南以西陵、邾、西阳、轪、蕲春等五县为主改建为西阳郡了。此时西阳郡较之吴末所置蕲春郡,仅未辖寻阳县。东晋孝武帝则改蕲春县为蕲阳县,还因新蔡县人流徙于今黄梅县域,便在汉九江王黥布翻车水旧城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南朝宋武帝中兴,其西阳郡不仅继承了东晋西阳郡的地域,下辖有并入了被后赵胡骑践废的邾县地的西阳县以及西陵、蕲阳等十县,还在滠水中下游置有安蛮左郡下辖木兰县,沿续至南齐。东晋至刘宋的西阳郡,算得上是我市第三代统县政区。南齐改蕲阳为齐昌郡,下辖有阳塘 保城 齐昌 永兴四县,永兴东境达今黄梅县域。《谭图·南齐图》将齐昌郡治标示在蕲河入江处。梁、陈因之。南齐还析置西阳郡北部为齐安郡治于举水边,梁因之。梁中大同后已改安蛮左郡名为梁安郡而辖有滠水流域;梁朝还在浠水上游置义州、义城郡(罗田县前身),于举水上游置信安县(麻城县前身)。侯景之乱后梁江北之域渐陷于北齐。北齐天保六年于西陵旧城西南郊筑建新城置衡州辖齐安一郡;于西陵旧县西北部置南司州领安昌郡;置巴州治西阳城于江北岸;废梁置的湘州并入北江州,辖有梁安郡治梁安县;移建齐昌新城于今漕河镇西北郊,置罗州下辖齐昌郡(此罗州城一直沿用至宋景定四年即1263年元兵围攻前)。陈于太建五年(573)占领江北地域后废衡州、巴州,将其所辖西阳、齐安二郡划归郢州;将信安隶于定州;更南司州名为司州;改罗州为蕲州,北周因之。为便于向大别山北发展,太建七年移江边的西阳郡治于大别山重要军事关隘保城,并废北西阳县。保城,据《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载:宋孝武帝分郢州鄳县置宝城县,魏因之而改名保城。号称“义阳三关”之一的平靖关在此,其前身即先秦时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的关隘—冥阨,又名黽塞或鄳塞(冥、黽、鄳音同)。今个别学者滥指保城在武汉市黄陂区境内,实误。北周灭北齐后尽占陈人江北之域,复衡州、巴州,改陈更名的司州为黄州,下置黄陂县。(下,待续)  

二,隋唐宋元明清黄冈政区的演变

㈠ 两州各治时期——由隋初至元末

开皇三年废天下之郡,实行州、县两级政区制。在废郡时还同时裁并了析置得过小的州、县,例如裁去原北周的黄州、北江州与南定州及其所辖各县之名,此三州分别并入各自保留的一县——黄陂、梁安、信安,且改隶于衡州 。开皇五年改衡州为黄州,治原衡州城(它先后为北朝齐、周的州治,陈朝齐安郡治)。同时设置黄州与蕲州两总管府,自此至元代末在本区内一直是黄州、蕲州各治。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改南安县名为黄冈、改信安县名为麻城、改齐昌县名为蕲春,改永兴县名为黄梅,改梁安县名木兰,还将梁始置的义城郡改为罗田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又改州名郡:黄州改名永安郡,辖黄冈、麻城、黄陂、木兰四县;蕲州则改名蕲春郡,辖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5县。唐武德三年(620)复黄州名。同年省木兰入黄陂,上隶于复置的南司州;因歧亭河改麻城名亭州,此二州均与黄州并列!四、五年后南司州、亭州先后废归原县,仍属黄州。唐武德四年,改蕲春郡为蕲州,因郡东“以此地冲要,置永宁县”,这也是广济县首次由蕲春郡析置出时的县名。同年还将郡西蕲水县入蕲春,省罗田入浠水后更县名为兰溪,共辖蕲春(含蕲水)、黄梅、兰溪(含罗田)永宁四县。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黄州为齐安郡,改蕲州为蕲春郡,并改永宁县为广济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齐安、蕲春两郡分别为黄州、蕲州,均属淮南道。时黄州治于举水边旧州城,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太和五年将州治南迁至邾城之南、赤壁矶东南临大江的今黄州城区;蕲州仍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五代时,黄蕲二州先后属杨吴、南唐、后周,其州县隶属仍沿袭唐朝旧制。宋代黄州、蕲州属淮南西路。黄州辖县未变,蕲州析置罗田县。南宋咸淳六年 (1270),分蕲水县直河乡等置英山县。景定四年(1263) 因元兵围攻蕲州,蕲州便将治所由罗州城南迁至今蕲州镇了。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两路仍分治。黄州路仍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路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元代末,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徐寿辉的"天完国"和陈友谅的"汉"政权所据。

㈡ 两州合一时期——由明初至清末

明太祖在登基前的甲辰年 (公元1364年),改黄州路为黄州府、蕲州路为蕲州府,两府暂各治。明初以江畔黄州旧城西北隅为基础扩筑黄州新城。洪武九年(1376),降蕲州府为州,归属黄州。撤销蕲春县由蕲州直管,并代辖广济、黄梅两县。自此后蕲州与黄州合为一府,上隶于湖广布政司。正统十年(1445)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建荆王府于蕲州城内。嘉靖四十二年(1563) 府内县区调整:割黄冈中和上乡、黄陂摄源乡、麻城仙居乡等地设置新县黄安。自此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8县和蕲州。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但蕲州不再辖县。雍正七年(1729)黄陂县划属汉阳府。此后黄州府仅辖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广济、黄梅七县和蕲州,此即所谓“黄州八属”,直至清末。 

三,民国至共和国黄冈政区的演变

民国元年(1912)废除了黄州府,改蕲州为蕲春县,原府辖各县改隶于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蕲水为浠水。本年仿蕲、黄各治的历史先例,本区分设第三、第四两行政督察区:第三督察区驻蕲春,辖蕲春、浠水、罗田、广济、黄梅和由安徽省划出回归的英山共六县;第四督察区驻黄安,辖黄安、黄冈、麻城、和当年由省直属划入的黄陂共四县。翌年(1933)又割黄安、黄陂、孝感、河南罗山四县部分土地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隶属于第四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三、第四两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简称第二行政区),驻黄州。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第二行政区移驻大别山北的黄土岭五广祠。8—10月蕲春、黄州等大片鄂东土地均被日本军占领。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第二行政区为湖北省鄂东行署,在辖区内代行省政府职能。二十九年孝感县划属鄂东行署。三十一年鄂东行署迁至三里畈,民国三十四年(1945)秋抗战胜利后迁回黄州。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稍早的3—5月,鄂东行署各县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浠水县组建黄冈行署于6月迁至黄州。1951年5月黄冈行政公署更名为黄冈地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政府派出机构,辖黄冈、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广济八县。6月,析黄冈县西北部八个区置新洲县,仍属黄冈专署。1952年6月因撤消大冶专区,其所辖阳新、大冶、鄂城三县划入黄冈专署辖下。8月黄安县亦划入黄冈专署,9月改名红安。同月将上月新置的兵堡县更名胜利(至1955年撤消,辖地划入罗田及麻城)。195年黄冈县治由团风镇迁黄州镇。1958年大冶县划属黄石市。1965年阳新县、鄂城县划属咸宁专署。1974-1975年撤区并社,以农村乡或镇为最基层政区。1979年鄂城县由咸宁地区划属黄冈行署并改建鄂城市。1983年新洲县脱离黄冈地区划属武汉市。同年8月撤销鄂城市,改立鄂州市(地级)。 1986年7月撤销麻城县,设麻城市。1987年撤销广济县,设武穴市。1990年1 2月撤销黄冈县,设立县级黄州市, 原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治所黄州城;并下置团风县和黄州区。自此黄冈市下辖有7县、2市、2区:即团风、浠水、薪春、黄梅、红安、罗田、英山等七县;麻城、广济2市与黄州区和2004年才直辖于黄冈市的龙感湖管理区,总共辖11个县级政区。

(录自拙著《荆楚鄂东历史地理与古跡研究》湖北人民版2018)

相关话题

#赤壁文化研究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