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的时间与原因再探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09-16

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的时间与原因再探――兼答梁敢雄《黄州太和五年迁治主持人是崔偃与刘嗣之吗?》王琳祥黄州州治是什么...

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的时间与原因再探

――兼答梁敢雄《黄州太和五年迁治主持人是崔偃与刘嗣之吗?》

王琳祥

黄州州治是什么时间从南安城迁徙到赤壁山南?是什么原因迁徙?迁徙州治的主持人是谁?多年来,这些问题常在笔者心中徘徊。近日因有所收获,特撰文一篇,名之为《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的原因初探》。所谓初探,当有不甚完美之处,有待再探。

拙作首发于群内,即得到梁敢雄先生的回应,其文名之为《黄州太和五年迁治主持人是崔偃与刘嗣之吗》。

梁先生的大作,从题目上看,其意有点不善。细读之,果然是两次斥责拙作为“谬误”,并对拙作援引的史料进行攻击,谓之“错误的记述”、“所说的鬼话”,更指责笔者将王象之“所说的鬼话,并进一步扩大了误测”!

来而不往非礼也。笔者撰写此文,请教于梁先生!

一、唐人刘胤之于太和年间筑四望亭于城高阜

苏东坡在《江城子》词序中说:“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其词云:“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不独如此,苏东坡又在《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诗中说:“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从苏东坡《江城子》词及《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诗中的內容看,黄州有四望亭遗址,与东坡雪堂南北相对。从词中的“南望亭丘”与词序“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诸字来看,四望亭遗址高显。丘者,土堆、小山岗是也。从诗中“高亭废已久”五字来看,苏轼谪居黄州之日,四望亭已不存在,但遗址近在眼前。

        

查阅地方志书,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黄州府志》卷之四亭堂门下记述说﹕“四望亭,在雪堂之南高阜处。唐太和间刺史刘胤之建,李绅作记。后,张激更为楼。今无址,疑在今一字门西,城高处是其址也。”“高寒楼,旧云在府城东。唐太和中,刘胤之筑四望亭于郡东高阜处。及张激摄令,更名高寒,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义。今毁,无存。后谓在雪堂之南高阜处。恐在今南城高处。”

明弘治十四年的《黄州府志》的以上文字表明,四望亭在雪堂之南高阜处。由唐太和年间的黄州刺史刘胤之创建,并由李绅作记。及张激摄令,更名为高寒楼。根据明弘治《黄州府志》的例言提示,修志者舒旌参考了南宋人祝穆的著作《新编方舆胜览》与《大明一统志》。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黄冈县志》在卷之一古迹门下记述说﹕“四望亭(高寒楼),在县西南高阜(府旧志云在雪堂南),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建亭,李绅记之。苏子瞻有《步至四望亭鱼池上》诗。宋张激摄令日,更为楼,摘杜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句,名曰高寒楼。”刘嗣之即刘胤之,因避胤讳作嗣。明万历年间的《黄冈县志》基本上沿袭府旧志的说法,即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建亭,李绅记之。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黄州府志》在卷之二·地理志·古迹门下记述说﹕“四望亭(高寒楼),在县西南高阜(府旧志云在雪堂南),唐太和中,刺史刘应之建,李绅作记。”刘应之即刘胤之。避胤讳作应,这是清刻本惯用的手法。康熙《黄州府志》也是沿龚明弘治《黄州府志》的说法,即唐太和中,刺史刘应之建,李绅作记。

清道光二十八年的《黄冈县志》在卷之一古迹门下记述说﹕“高寒楼,在今城南高阜,楼下稍北即雪堂,俗呼南楼墩。府旧志﹕‘唐太和间刺史刘应之建四望亭,览观江山,为一邑之胜,李绅作记。’考《东坡集》,有《题濠州七绝》,其六为《四望亭》,注云﹕‘太和中,刺史刘嗣之立,李绅过濠,为作记。’非黄州也。黄州亦有记《步至四望亭鱼池上》诗。府旧志引刘、李事证之,误。四望亭,宋张激摄令日,更为楼,摘杜诗‘玉山高并两峰寒’句,曰高寒楼。”按,刘胤之作刘应之,即避胤讳。嗣因避讳作应。与以上志书不同,修志者除了抄录府旧志的说法之外,还对此说法进行了点评,认为“府旧志引刘、李事证之,误”。

清宣统二年的《黄州府志拾遗》卷一古迹门下依然记述说﹕“四望亭,见府志。在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建,李绅作记。”

除地方志书有以上记述之外,国史《大明一统志》早在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面世之前就在卷六十一黄州府宫室门下明确记述﹕“四望亭,在府治东,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建,李绅作记。”“高寒楼,在府城东。唐太和中,刘胤之筑四望亭于郡东阜,张激摄令日,更今名,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义。”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三黄州府古迹门下也记述﹕“四望亭,在黄冈县治东,后更名高寒楼。陆游《入蜀记》:‘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旧《志》:‘高寒楼,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筑四望亭于郡东阜,宋张激摄令日更今名,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意。”

“四望亭,在府治东,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建,李绅作记。”《大明一统志》与《大清一统志》都是权威的国家级志书,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否定得了的。

再往前查,南宋人祝穆在《新编方舆胜览》卷之五十淮西路黄州楼亭门下记述﹕“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刘嗣之立,李绅记。”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第四十九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下记述﹕“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

以上南宋人祝穆与王象之的记述表明,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

从时间上讲,《新编方舆胜览》与《舆地纪胜》皆为南宋人著述,属全国性的地理总志;从权威上讲,《大明一统志》与《大清一统志》属于朝廷巨典,由众手合作而成;将地方府县志书比对,县志详于府志。总而言之,以上由南宋至清末的国家巨典、全国性的地理总志以及本地的府志与县志众口一词的记述“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这是任何人想否定却无法否定的史实。

然而梁先生在大作中强调﹕“《舆地纪胜》卷49黄州景物门中有‘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黄州府志》虽沿袭了《纪胜》关于四望亭位置的记述,却没有刘嗣之当黄州刺史太和中迁黄州治城的说法。然而多部《黄冈县志》则明确反对《黄州府志》关于四望亭是刘嗣之所修、李绅作记的记载。王先生则是据《纪胜》关于四望亭的错误记述,进一步扩大推测为刘嗣之在太和中任黄州刺史,他把治城迁来,还修了四望亭!实际上,作者王象之在给《纪胜》所载数以万计的地名、景物名作记述时,惯常犯记述冠李戴的毛病﹕把本是说明此地、此景物的诗文及人事误系在彼地名或彼景物名下。黄州四望亭就是典型案例(还有黄州横江馆亦如此)。这有流传至今的李绅《四望亭记》为证。王先生很可能没有查到李绅此文,才相信了王象之在《纪胜》卷49黄州四望亭下所说的鬼话,并进一步扩大了误测!”

梁先生对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如此诋毁,说明先生对《舆地纪胜》的认识不足。

王象之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呕心沥血二十余载,成书《舆地纪胜》。与以前的地理志相比较,《舆地纪胜》在编撰结构层面,突破了传统束缚,创设十二大门类,成为宋代著名的旅游地理名著。《舆地纪胜》主要是节录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的方志、图经编纂而成,对各种方志、图经中的山川、景物、碑刻、诗咏,一概收录,而略于沿革,以符合“纪胜”的要求,受到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的赞赏。王象之对各书记载的异同,加案语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该书内容丰富,编次有法,对史料注重考核。该书以“纪胜”为宗旨,舍弃了以往地志的四至八到、户口、物产、贡赋等门,专注于人文内容,在地理总志的编纂体例上有诸多创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笔者以为,梁先生以上的说法有不实的嫌疑,必须去伪!

其一,梁先生有什么理由说《舆地纪胜》关于四望亭的记述是错误的?能拿出史料证明吗?其二,梁先生凭什么说《纪胜》卷49黄州四望亭下所说的是鬼话?如此轻率地指责前贤所说是“鬼话”,无异信口开河!其三,“王先生很可能没有查到李绅此文,才相信了《纪胜》卷49黄州四望亭下所说的是鬼话?并进一步扩大了误测!”这一点梁先生恐怕是想当然。试想笔者如果没有查到李绅此文,拙作“李绅在濠州的《四望亭记》中说:‘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步履所及,悦而创亭焉……’”的文字自何而来?

重要的是,以上明清时代的《黄州府志》《黄冈县志》以及《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新编方舆胜览》都有四望亭是刘嗣之所修、李绅作记的记载,并没有哪一部志书说是来自于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记述。梁先生如此诋毁《舆地纪胜》,让人不可理喻!当然,仅一个梁敢雄的诋毁,尚不能改变《舆地纪胜》作为宋代著名的旅游地理名著,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又,梁先生说“然而多部《黄冈县志》则明确反对《黄州府志》关于四望亭是刘嗣之所修、李绅作记的记载”是不实的。事实上,除清道光二十八年《黄冈县志》言“府旧志引刘、李事证之,误”之外,其他志书并无异议。以上明万历《黄冈县志》的记述就力主四望亭是唐太和年间黄州刺史刘嗣之所修、李绅作记。

二、刘嗣之是迁黄州州治于赤壁山南的主持人有理论根据

唐文宗李昂用“太和”作为年号一共九年,始于公元827年,终于835年。毋庸讳言,以上所有的志书都说四望亭是唐太和年间黄州刺史刘嗣之所修、李绅作记。但都没有说是太和年间的哪一年。

被史学界誉为“注释学家”的山西大学特级教授靳极苍老先生曾言﹕“考证古事以证据为主,以推理为辅。无确证,纵使苏、张之词,亦不足以服人;无推理,虽有确证,亦常使人不容易明白。”

笔者指唐太和年间的黄州刺史刘嗣之是迁黄州州治于赤壁山南的主持人是有理论根据的。

根据之一,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黄州于“唐中和五年移于旧邾城南,与武昌县对”,黄冈县于“中和五年,随州移就大江边”,然考证史实,与事实大异。一,唐僖宗中和只有四年,自881年—884年,而885年为光启元年,没有中和五年。二,杜牧为黄州刺史两年多时间,始于842年,终于844年。其在黄州有诗云:“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杜牧的诗表明黄州州治已在此前四十年就从举水东岸迁到了江边,与赤壁相邻。南安城远离大江,位于举水之东,没有江水与赤壁的景状。三,黄州刺史刘嗣之于太和年间(827―835年)就修建四望亭于城南高阜,说明黄州城是刘嗣之所修。

根据之二,黄州州治于唐太和年间东迁至大江边在历史上属于重大事件,一定有人来主持此事。以上所列的地方志书与国史皆记述刘嗣之任黄州刺史时间是在唐太和年间,而建造四望亭于城南高阜也是唐太和年间的黄州刺史刘嗣之,深信历朝历的修志者不可能无中生有。刘嗣之于太和年间任濠州刺史时,建四望亭于濠州城西北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就此否定刘嗣之任黄州刺史时也筑建四望亭于城南高阜的可能。这是因为濠州的四望亭与黄州的四望亭都被毁坏,但遗迹仍存。苏轼目睹两个四望亭的遗址且都有诗文记述,表明二者皆不是无中生有。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第四十九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下记述﹕“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南宋人祝穆在《新编方舆胜览》卷之五十淮西路黄州楼亭门下也记述﹕“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刘嗣之立,李绅记。”相信两个大儒不可能都是错误记述,不可能都是鬼话。既然刘嗣之在黄州有建造四望亭的条件,将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同样是可能的。没有刘嗣之,也会有张某李某,梁先生纠结于此,那就请拿出另一位人选,否则就不能斥责王象之所说是“鬼话”……

三、鄂、岳、安、黄观察使崔偃的历史使命

唐太和五年(831年)八月,唐代文学家崔郾以陕西虢州观察使晋迁鄂、岳、安、黄观察使。

观察使,官名。唐初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唐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后改为观察处置使。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

唐季,鄂岳安黄观察使管州四:鄂州、岳州、安州、黄州。鄂州治所在江夏;岳州治所在巴陵;安州治所在安陆;黄州治所在南安(即今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镇)。观察使治所在鄂州江夏。

鄂、岳、安、黄四州囊山带江,处百越、巴、蜀、荆汉之会。自蔡人反叛之后,鄂、岳、安、黄诸州常苦兵事,江湖盗贼于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掠夺。每当抢劫过往行船之时,不论老幼必斩尽杀绝。一时间江湖上行舟绝迹,老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崔郾通过明察暗访,得知盗贼聚散之规律。鉴于群盗出没于江湖之间,藏身于芦苇深处这一刁狡习性,崔郾亲自修治铠仗,训卒治兵,并造蒙冲斗舰数百艘,在大江上下的千里之间,日夜巡逻、追剿,终于在当年将群盗全部擒拿并斩首示众,老百姓拍手称快。鄂、岳、安、黄四州境内自此重归安宁,地方民众咸赞崔郾为难得的父母官。崔郾出任鄂岳安黄观察使,一改在陕西虢州观察使任上的那种宽仁为治、经月不笞一人的管理模式,峻法严刑,绝不轻易赦免有死罪之人。有人不解其中的缘故,以此相问,崔郾回答说:“陕土瘠而民贫,吾抚之不暇,尚恐其惊;鄂土沃而民剽,杂以夷俗,刁狡为奸,非用威刑,不能致治。政贵知变,盖谓此也。” 闻者无不敬服。

鉴于东晋西阳城旧址与江南武昌隔江相对,系江防战略要地,而陈太建七年(575年)八月壬寅,宣帝陈顼却将西阳郡治迁移至保城(今黄陂县境内),致使此江防战略要地空虚。为了长治久安,在申奏朝廷之后,崔郾果断地将黄州州治从举水之东的南安(即今新洲城)东迁至滨临大江的西阳城旧址之上,与蕲州、安陆上下呼应。其迁徙的具体事宜则由当时的黄州刺史、彭城人刘嗣之主持。

对于黄州刺史刘嗣之来说,崔郾是他的顶头上司,刘嗣之相当于黄冈市委书记,崔郾相当于湖北省委书记,县官不如现管,刘嗣之必须听命于崔郾。

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与江南武昌相对,没有崔郾的指示,刘嗣之即使想迁州治他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崔郾自可将迁治之事上报朝廷并获得许可。

行文至此,有必要说明一个问题﹕若干年之前,笔者撰写文章,指出《太平寰宇记》中说黄州于唐中和五年移于旧邾城,有可能是把太和五年误记为中和五年。其重心放在了“太”字与“中”字之上。现据新的发现,崔郾既然是唐太和五年(831年)八月,以陕西虢州观察使晋迁鄂、岳、安、黄观察使,刘嗣之任黄州刺史的时间与移迁治于赤壁山南的时间当以崔郾晋迁鄂、岳、安、黄观察使的时间为准。

大约在唐太和七年(833年),刘嗣之从濠州刺史转黄州刺史,按照鄂岳安黄观察使崔郾的指示,将黄州州治从南安城(今武汉新洲区城关镇)迁到赤壁山南的故西阳城遗址之上。

崔郾任鄂岳安黄观察使五年,深受吏民拥戴。太和五年(831年)至太和九年(835年)皆在鄂岳安黄观察使任上。开成元年(836年),崔郾奉诏移浙西道都团练观察使,鄂、岳、安、黄四州的老百姓闻之,夹道送行,数十里不绝……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崔郾病卒,享年六十九,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6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