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祥先生与我在黄州沿革上共识多而分岐少。例如,1,我们一致认为唐代黄州迁治到邾县之南的大江边,并非地方志所说:先迁到邾城内,宋初才迁至今址;2,动迁的时间不是宋代史料主张的中和五年而都主张在太和五年!至于主持迁治的是谁?则都未涉及!
然而真理再向前跨出一步,很可能就变成了谬误!最近王先生发出新论:太和五年充当鄂岳安黄观察使的崔偃(梁按:此史料属实) 与《舆地纪胜》称其为黄州太守的刘嗣之两人共同发动与主持的!这一推测似近谬误而不能成立!
-,先说崔偃。虽然崔偃任职鄂岳安黄观察使,但他并非黄州郡守的直接上级,并不能操纵或主持黄州郡守的行政亊务包括动迁治城的大亊!如若真的迁徙治城,黄州郡守可直接请示中央政府的批准和拨款,根本无须请示“治兵修甲,捕平江湖群盗”的一级维护大区社会治安,带有监察、协调性质的机构—鄂岳安黄观察使!因为除少数割据势力控制的州郡外,唐代普遍实行的是州(郡)、县二级政区制,在州或郡之上的省级行政直到元代才出现。只是崔偃上任鄂岳安黄观察使的时间上与我们主张的黄州迁治的时间—太和五年巧合而已。
二,《舆地纪胜》卷49在黄州景物门中有“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它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黄州府志》虽沿袭了《纪胜》关于四望亭位置的记述,却没有刘嗣之当黄州刺史太和中迁黄州治城的说法。然而多部《黄冈县志》则明确反对《黄州府志》关于四望亭是刘嗣之所修、李绅作记的记载。王先生则是据《纪胜》关于黄州四望亭的錯误记述,进一步扩大推测为刘嗣之在太和中任黄州刺史,他把黄州治城迁来,还修了四望亭!
实际上,作者王象之在给《纪胜》所载数以万计的地名、景物名作记述时,惯常犯张冠李戴的毛病:把本是说明此地、此景物的诗文及人亊误系在彼地名或彼景物名下。黄州四望亭就是典型案例(还有黄州横江館亦如此)。这有流传至今的李紳“四望亭记”为证。王先生很可能没有查到李绅此文,才相信了王象之在《纪胜》卷49黄州四望亭下所说的鬼话,并进一步扩大了误测!
李绅《四望亭记》已收入了《李绅集校注》(中华书局2009版) 。该文云“太和七年春二月,绅分命东洛,路出于濠,始登斯亭。”说明李绅是太和七年春路过濠州时,登上了位于濠州城西北隅的四望亭。该文还明确指出:“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足以证明彭城人刘嗣之自太和五年已在濠州刺史任上,不可能分身又在当年任黄州刺史!这是王象之尚未看清其内容,就把本是指濠州四望亭的李绅的话(唐太和中刺史它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误系到黄州同名四望亭了。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