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夏口的得名与江北夏水无关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09-09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为夏口因夏水而得名。事实上,江南夏口的得名与江北夏水毫无关系。一、东晋人车胤言“夏口城上数里有洲,名夏...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为夏口因夏水而得名。事实上,江南夏口的得名与江北夏水毫无关系。

一、东晋人车胤言“夏口城上数里有洲,名夏州”

据《国语·周语中·单襄王论陈必亡》里记载,东周定王六年,即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奉周定王之命聘问宋国,尔后借道陈国到楚国聘问。到了陈国境内,单襄公发现正当春耕的黄金时节,陈国的农民却不忙于耕种而被官方调集到夏御叔的府上为夏姬筑台建舍,自忖如此荒废春耕,势必影响当年的收成。当单襄公抵达都城之时,身为周定王的使者,按照礼法《秩官》中的规定,陈国相关部门的官员应该前来迎接,然而单襄公却被冷落在宾馆里,见不到陈国的国君或大臣的拜会。通过了解,方知国君陈灵公和左史孔宁、右史仪行父君臣三人,都戴着南方楚国的冠冕,一起到同宗公孙夏御叔的府上与其妻夏姬通奸去了。单襄王回朝向周定王讲述此事时,史官据实记录,如此荒诞之事随即流传朝野上下。《左传·宣公九年》有“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 的文字即为此事。

公元前599年,即鲁宣公十一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三个人在夏府与夏姬同时性爱之后,公开在堂上饮酒作乐时侮辱夏姬之子夏征舒。年方十七八岁的夏征舒因此怀恨在心,躲在马厩里趁陈灵公单独走到室外时,用弓箭将其射死。孔宁与仪行父因此吓得逃亡楚国。当陈灵公的儿子午逃亡晋国之后,夏征舒就以陈宣公的支系曾孙,自立为国君。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的冬季,楚庄王讨伐陈国,事先派人晓谕陈国的贵族:楚军只是讨伐少西氏夏征舒轼君之罪,贵族们不要为他作战。陈国的贵族因此没有抵抗,楚军轻而易举地进入陈国都城,将夏征舒活捉后车裂,事后楚庄王又将陈国作为自己的属县。楚大夫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后,劝谏楚庄王不要贪婪。庄王善其言,乃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复封陈国,是为陈成公。为了彰显讨伐夏征舒的这一“义举”,以旌武功,楚庄王决定从陈国每一个乡取一人归楚,安置在楚地的一个江洲上,作为楚国之民,时以陈国的夏氏为名,将其地称之为“夏州”。

《 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述此事说:“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于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征舒,儇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申叔时使于齐,反,覆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

西晋杜预注《左传》时未将夏州作详细解读,只是说:“州,乡属。”故南朝宋人裴骃在《史记·集解》中批评:“《左传》‘楚庄王伐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而注者不说夏州所在。车胤撰《桓温集》云:‘夏口城上数里有洲,名夏州。’‘东有夏州’ 谓此也。”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夏州:“大江中州也。”

“州” 通“洲”, 字见《说文解字》。此处的“州” 字皆指水中可以居住的陆地,“夏州” 意即“夏洲”。

车胤(约333年-401年),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

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之子,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参军,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张守节,生平事迹不详,武则天时代人。

不独如此,梁人刘昭注补注《续汉书·郡国志》荆州南郡“江陵,有津乡” 时也说:“《史记》苏秦说楚威王:‘楚东有夏州。’《左传》楚庄伐陈,乡取一人以归,谓之夏州。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刘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人。幼清警,通《老》、《庄》义。及长,勤学善属文,外兄江淹早相称赏。梁天监中,累迁中军临川王记室。初,昭伯父肜,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为四十卷。至昭,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后汉》,世称博悉。卒于剡令。集注《后汉》一百三十卷,《幼童传》一卷,文集十卷。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都城纪南城,即今江陵城北十里处。苏秦与楚威王言“楚东有夏州”,即指楚国的东境有夏洲。梁人刘昭认为楚东的夏州即夏口城上数里的江中之洲。“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比东晋人车胤的“夏口城上数里有洲,名夏州” 更为直接,在刘昭看来,夏州就是夏口。

 《三国志·关羽传》载:“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裴松之注此援引《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39)。’”

江渚,江中的小洲。《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诗·召南·江有汜》:“江有渚(40)。”

以上《蜀记》中有“及在夏口,飘摇江渚” 的记述,而东晋人车胤撰《桓温集》言:‘夏口城上数里有洲,名夏州。’梁人刘昭更有“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的注述 ,此洲即安葬祢衡的鹦鹉洲,换言之,鹦鹉洲的前称就是夏洲,也就是夏口。由此可知,夏口的得名与江北的夏水毫无关系,亦可知三国赤壁之战前夕,无处立足的刘备飘摇江渚,所到的夏口仅是江中的一个沙洲。

二、沙羡夏口即鹦鹉洲,正对江北之沔口。

《三国志·吴书·凌统传》中有“右江”之说,《蜀记》中有刘备“及在夏口,飘摇江渚”之辞,《水经注》中有“江水右迤……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而西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 的描述,南朝梁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 的文字,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江夏县本汉沙羡县地,属江夏郡。鹦鹉洲在县西南二里。……祢衡遇害,亦此地也” 的记述,直至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还有“三十日黎明离鄂州,便风挂帆,沿鹦鹉洲南行。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洲盖祢正平被杀处” 的记录,东晋人车胤的“夏口城上数里有洲,名夏州” 的记述更让人深信不疑《晋书·地理志》中“沙羡,有夏口,对沔口,有津” 、《宋书·何尚之传》中“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的记述,而梁人刘昭“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的解读可以看成是盖棺定论。

综上所述,孙权筑城于江夏山之前,此地江中之洲早有夏州、夏洲、夏口的称谓。《三国志》与裴注没有一条资料说明夏口的位置曾有过变动,因此,《三国志》言“备走夏口”、“先主至于夏口”均指到江南鹦鹉洲江夏山一带。然则言“走夏口”、至于“夏口”而不言“进驻夏口”,足见刘备在夏口逗留的时间很短。周瑜在柴桑曾有“进驻夏口” 的打算,但尚未抵达夏口就与曹操“遇于赤壁”。 夏口与夏口城不同。夏口城是赤壁之战后孙权于黄武二年为了保卫夏口在江夏山(俗称蛇山)依山就势所筑建的城墙,当时在城的西南临江的黄鹄矶上盖了一座哨楼,这就是最初的黄鹤楼。夏口则是指江中可以居住的洲渚,夏口的得名是因楚庄王伐陈车裂弑君自立的夏征舒之后,将陈国的少数人迁徙于此定居,并以“夏州”为名以旌武功。州通洲,由于夏洲在大江之中,其洲头为水口,故又以夏口为名。当汉献帝建安年间江夏太守黄祖将祢衡斩杀安葬于此,后人便以鹦鹉洲为称,夏口作为洲名日渐被人淡忘。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