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的原因初探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09-07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公元907年, 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这三百八十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这个时期的黄州又有齐安郡、永安郡的称谓,因西与安州相连,有安黄之称,因东与蕲州相连,又常以蕲黄为称。

一、崔郾主持将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

唐太和五年(831年)八月,唐代文学家崔郾以陕西虢州观察使晋迁鄂、岳、安、黄观察使。稍后,崔郾将黄州州治从南安迁到赤壁山南,与江南武昌相对。 

崔郾这个人,过去宣传得不多,有必要将其生平简要介绍如下﹕

崔郾(768-836年),字广略,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授集贤殿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元和十三年(818年)为礼仪使详定判官、吏部郎中。元和十五年(820年),再迁谏议大夫。长庆中,转给事中。长庆四年(824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转中书舍人。宝历二年(826年)迁礼部侍郎。崔郾资质秀伟,神情重雅,人望而爱之,终不可舍,不知者以为事高简,拘静默耳。崔郾居内忧,释服为吏部员外郎。崔郾任吏部员外郎之日,每议官吏,必亲自考核,褒黜必当,时奸吏不敢欺侮孤寒无援者,凡有真才实学之士皆未尝留滞,其铨叙之美,为时所称。太和元年(827年)、太和二年(828年) ,东都试举人,崔郾以礼部侍郎掌贡士凡两岁,平心阅试,赏拔艺能,所擢者皆为名士,其中就有晚唐大诗人杜牧。以至大中、咸通两代为辅相名卿者十数人。穆宗即位,荒于禽酒,坐朝常晚,崔郾与同列郑覃等于延英殿切谏曰:“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穆宗为之动容愧谢,旋迁给事中。杜牧在《赠吏部尚书崔公行状》中记述:“穆宗皇帝春秋富盛,稍以畋游声色为事。公晨朝正殿,挥同列而言曰:‘……自山以东,百城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蓄积愿陛下稍亲政事,天下幸甚。’”敬宗嗣位,拜崔郾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崔郾见敬宗不重学业,又斗胆进谏,言:“请帝关心经义。”敬宗深引咎,赐之锦彩。崔郾曾与同僚高重抄撮《六经》嘉言要道,区分事类,凡十卷,名曰《诸经纂要》,旨在便于人主省览。穆宗嘉之,赐锦彩二百匹、银器等,晋其职为礼部侍郎。崔郾为官清正,家不藏资,有辄周济亲旧,从不为资财所累,时人有口皆碑。

崔郾以礼部侍郎出为陕西虢州观察使,旧弊有上供不足,夺吏俸以益之,岁八十万,郾以廉使常用之值代之。崔郾素以宽仁为治名于世,并因政绩斐然而迁鄂岳安黄观察使。

观察使,官名。唐初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唐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后改为观察处置使。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

唐季,鄂岳安黄观察使管州四:鄂州、岳州、安州、黄州。鄂州治所在江夏;岳州治所在巴陵;安州治所在安陆;黄州治所在南安(即今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镇)。观察使治所在鄂州江夏。

鄂、岳、安、黄四州囊山带江,处百越、巴、蜀、荆汉之会。自蔡人反叛之后,鄂、岳、安、黄诸州常苦兵事,江湖盗贼于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掠夺。每当抢劫过往行船之时,不论老幼必斩尽杀绝。一时间江湖上行舟绝迹,老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

崔郾通过明察暗访,得知盗贼聚散之规律。鉴于群盗出没于江湖之间,藏身于芦苇深处这一刁狡习性,崔郾亲自修治铠仗,训卒治兵,并造蒙冲斗舰数百艘,在大江上下的千里之间,日夜巡逻、追剿,终于在当年将群盗全部擒拿并斩首示众,老百姓拍手称快。鄂、岳、安、黄四州境内自此重归安宁,地方民众咸赞崔郾为难得的父母官。

崔郾出任鄂岳安黄观察使,一改在陕西虢州观察使任上的那种宽仁为治、经月不笞一人的管理模式,峻法严刑,绝不轻易赦免有死罪之人。有人不解其中的缘故,以此相问,崔郾回答说:“陕土瘠而民贫,吾抚之不暇,尚恐其惊;鄂土沃而民剽,杂以夷俗,刁狡为奸,非用威刑,不能致治。政贵知变,盖谓此也。” 闻者无不敬服。

鉴于东晋西阳城旧址与江南武昌隔江相对,系江防战略要地,而陈太建七年(575年)八月壬寅,宣帝陈顼却将西阳郡治迁移至保城(今黄陂县境内),致使此江防战略要地空虚。为了长治久安,在申奏朝廷之后,崔郾果断地将黄州州治从举水之东的南安(即今新洲城)东迁至滨临大江的西阳城旧址之上,与蕲州上下呼应。其迁徙的具体事宜则由当时的黄州刺史、彭城人刘嗣之主持。

黄州州治于唐太和年间东迁至大江边在历史上属于重大事件,惜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误记为中和五年,与史实不符。其一,唐僖宗中和只有四年,自881年—884年,而885年为光启元年,没有中和五年。其二,杜牧为黄州刺史两年多时间,始于842年,终于844年。其在黄州有诗云:“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杜牧的诗表明黄州州治已从举水东岸迁到了江边,与赤壁邻近。杜牧进士及第崔郾为主考官。其三,刘嗣之太和年间任黄州刺史,建四望亭于城南高阜。北宋人苏轼、张耒皆有吟咏四望亭之诗。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记载:“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

崔郾任鄂岳安黄观察使五年,深受吏民拥戴。开成元年(836年),崔郾奉诏移浙西道都团练观察使,鄂、岳、安、黄四州的老百姓闻之,夹道送行,数十里不绝……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崔郾病卒,享年六十九,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崔郾文武双全,新、旧《唐书》皆有传。且有诗文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三》儒家类。《全唐文》有文一篇,《全唐诗》有《赠毛仙翁》诗云:“存亡去住一壶中,兄事安期弟葛洪。甲子已过千岁鹤,仪容方称十年童。心灵暗合行人数,药力潜均造化功。终待此身无系累,武陵山下等黄公。”

二、刘嗣之新建四望亭于黄州城南高阜

唐太和五年(831年),黄州刺史刘嗣之按照鄂岳安黄观察使崔郾的指示,将黄州州治从南安城(今武汉新洲区城关镇)迁到赤壁山南的故西阳城遗址之上。正如北宋咸平年间的黄州刺史王禹偁在《月波楼咏怀并序》中所写:“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筑城随山势,屈曲复还周。”

刘嗣之名刘君,彭城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唐翰林学士李绅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的苏辙有诗云:“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短李即指李绅。

当黄州城建造完毕,刘嗣之又命人在黄州城南最高处增建一亭,其用旨即战时可作为哨所,平日则可作为登高望远的佳处,故将其取名为“四望亭” ,翰林学士李绅应其请撰写《四望亭记》以彰此举。

时隔二百多年,旷古奇才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在《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诗中说:“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从诗中“高亭废已久”五字来看,苏轼谪居黄州之日,四望亭已不存在。不独如此,苏轼在《江城子》词序中说:“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其词云:“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从词中的“南望亭丘”与词序“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诸字来看,四望亭遗址高显。丘者,土堆、小山岗是也。

除苏轼之外,“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谪居黄州之日,也在《步下四望亭至东坡柳,迳访邠老不遇》诗中说:“北下四望岭,两山中旷平。萦纡蟠迳术,迤靡分沟塍。林间樵汲路,垅外牛羊鸣。落景急晚春,浅泥间耦耕……”。

在张耒的笔下,四望亭与东坡柳相近,东坡柳为苏轼谪黄之日所植,其地即东坡雪堂之侧。苏轼《满庭芳·归去来》词中言“好在堂前细柳,若念我,莫剪柔柯”指的即是东坡柳。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说:“又有四望亭,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记述说:“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东坡图》云:‘柯山,四望(亭)直南高丘也,故亦名柯山。’”按以上文字,可知四望亭在雪堂之南,柯山又在四望亭的南边。因张耒住在柯山,故诗中说:“北下四望岭,两山中旷平。”

有趣的是,自《舆地纪胜》始有以上记述之后,南宋的《方舆胜览》亦有“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刘嗣之立,李绅记”的记载,明清时代的《黄州府志》与《黄冈县志》皆沿袭此说。

事实上,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文,并没有“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的说法,但在《濠州七绝·四望亭》诗序中却有以下文字:“太和中刺史刘嗣之立,李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过濠,为作记。记今存而亭废者数年矣。”其诗云:“颓垣破础没柴荆,故老犹言短李亭。敢请使君重起废,落霞孤鹜换新铭。”

《濠州七绝·四望亭》诗创作的背景如下: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因与宰相王安石不和,时年三十六岁的苏轼外放杭州通判。十月初,苏轼行至寿州(今淮南)、濠州(今凤阳、怀远)一带时,兴致勃勃游览了大禹治水时诸侯相会之涂山及濠州诸多名胜。在濠州,苏轼作了一组七言绝句,将其名之为《濠州七绝》,《四望亭》为七绝之六。稍后,其弟苏辙和诗七首,其六《四望亭》和诗即以上所述:“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河南推官。苏辙的和诗颇有深意,诗之首句言“唐史不闻刘嗣之”,是说刘嗣之的生平事迹不详,唐代的史书中没有记述。“空传短李旧歌诗”与“高亭毁尽唯存记”二句的大意是,四望亭早已不存,李绅的《四望亭记》却至今仍在。

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系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居润州无锡。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

官至宰相。李绅身材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故时号“短李”,《新唐书》卷一八一有传。

李绅在濠州的《四望亭记》中说:“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步履所及,悦而创亭焉……”

由此可知,刘嗣之系彭城人,名刘君,字嗣之。“君”字或可理解为敬辞。

苏轼在濠州作《四望亭》诗,年方三十六岁,但在黄州作诗填词时年近五十。黄州有四望亭,当是不用质疑的事情。四望亭遗址在东坡雪堂的南边,四望亭的遗址高显,故苏东坡笔下是“南望亭丘”或“南挹四望亭之后丘”。

黄州四望亭的建造者是刘嗣之,时间是太和年间,有据可查,但唐人李绅为黄州四望亭作记与否,今已无从考证。笔者以为,苏东坡笔下既有明文记述四望亭,唐人李绅有记当然更好,李绅无记也无伤大雅!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