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得名于楚相春申君黄歇考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梁敢雄2022-09-06

黄州,人称古城。何故以黄名州?说法甚多,兹考订如下。一,黄州得名与黄国无关、隋立黄州更与黄祖无关   历来地志大...

黄州,人称古城。何故以黄名州?说法甚多,兹考订如下。

一,黄州得名与黄国无关、隋立黄州更与黄祖无关

   历来地志大多说黄州因黄国得名。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潢川县城以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发掘出了黄国都城遗址,城墙系夯土筑成,四周均有城壕。它是河南现存的最具考古价值的古国都城。据河南研究黄国的专家介诏:黄国最强时疆土大致包括淮河以南、大别山以北的今潢川、光山、罗山等地。西北隔淮河与息国相望,其东南部大致以大别山脉为界。在古黄国的地域內。据查今光山县,南朝宋时置光州,今潢川,北齐名为定城。均不以黄为名!岂有中隔崇山峻岭几百里外的黄州反而因黄国得名?

杨守敬不赞成黄州因几百里外的春秋黄国得名,而附和《元和志》所说“三国时刘表…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称 “后周之黄州因黄祖黄城镇为名,隋之黄州特移周黄州治于黄冈耳”。即主张隋朝不过把北周治于黄城镇而得名的黄州迁治于黄冈县罢了。今有学者宣扬其说。然而杨说不足以成立,理由有三:一,《元和志》之说本身就与权威史料记载不符。因为记载汉末三国史的权威史书—《后汉书》、《后汉纪》、《三国志》及《裴注》均无黄祖筑黃城镇的记载,《水经注江水篇》在黄陂县至黄冈县北一带也只记有武口、武城、武洲而无黄城镇。相反上举文献记载的是:江夏太守黄祖据沙羨、守鲁山城而扼沔口!建安初东吴几次进攻江夏郡与黄祖作战都发生在金口、沔口至鲁山一带并不在黄陂;二,据《五代史志》记载“后齐置衡州…隋开皇五年改曰黄州” 之时尚无黄冈之名,直至开皇18年才改南安为黄冈县,隋初又岂能“特移周黄州治于黄冈耳”?况且隋黄州直接由北齐所置的衡州改名又何须移迁治所?杨氏此言误矣!三,北齐、北周的衡州如《旧唐志》及《寰宇记》黄州条所称“北齐天保六年于旧城西南筑小城置衡州”。此处所说的旧城当然指齐安郡寄治的原西陵旧城。隋代黄州治所即由西陵旧城西南新筑的衡州城改名,与黄城镇完全无关!自然扯不上隋唐的黄州因黄祖筑黄城镇得名。

此外,㈠,黄祖论资格、论在历史上的影响、形象远不如汉末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在两京蒙尘、中原动荡不安之际保荆州一方安宁,不少中原名士如王粲等特南下依附他,但未闻湖北有何地因刘表得名;其部将黄祖治江夏未闻善政却因杀汉代名士弥衡而史畄恶名,黄城镇又岂会因它得名?㈡,鄂东自古以来黄土地、黄土坡、黄山冈甚多,故古来带黄字地名亦多。如唐代《元和志》卷27黄冈县条中即主张该县“因县东黄冈为名”, 那么南北朝时的黄陂县及下辖的黄城镇得名缘由以及明代黄州新置县命名黄安之由,还有苏轼笔下黄州的黄泥坂等等,似乎都与《元和志》所言黄冈县的得名类同。《元和志》因文聘坚守在黄陂的石阳城拒吴过而误会成黄祖所为,便把此处的黄城镇称之因黄祖得名,实乃猜测之言并无汉晋史料印证,不可为据。

二 隋代改衡州为黄州,因黄歇迁封邾君而修邾城得名

《史记·春申君列传》云春申君黄歇亲帅师北伐取鲁。故取鲁、顺带取邾的同年分别徙封鲁于莒、徙封邾至江南当为楚相黄歇所为。鲁君既徙居莒城,同为封君的邾亦当徙居有城。也许迁到之城年代久远残损太甚,而由楚相黄歇下令修复。据苏轼称在宋初《黄州图经》中邾城故址就有春申故城之称,明清方志亦有呼其为黄歇垒者。邾城之所以能称春申故城或黄歇垒,至少要符合如下两种情况之一:⑴ 它原为春申君封邑或在春申君封域内;⑵ 或此城垒乃春申君下令修。宋《黄州图经》将邾城故址称为“春申故城”,显然不属于前一种情况——传黄歇的封邑或封域在此!因为《史记》本传明确记载黄歇始封于淮北之地后改封于吴。战国时人作、汉人附益的《越绝书》则多次称春申君改封于吴,其第三篇《吴地传》更记载了春申君在吴一二十处遗址!足证江北徙邾之城(今称禹王城)与春申君封地毫不相干!那么称之“春申故城”只能属于第二种情况:系黄歇下令重修旧邑以徙封邾君,这是身为楚相主持灭迁鲁、邾的春申君的职务行为。古人或曰春申君封邑因在蕲春与申国间而得名,纯属扯淡!按此逻辑,广济县岂非因在广州、济南(或济水)间而得名?黄梅县莫非也由于在黄国与梅州间而得名吗?《太平御览》卷169引初唐《十道志》亦称“黄州齐安郡…高齐置衡州。隋开皇时为黄州。”北周设立黄州不过因其治所为黄城镇而沿袭其黄字罢了;但隋、唐史志一致肯定黄州由北齐始置、北周因袭的衡州改名,改名黄州之缘由必与衡州有关。衡州最早由南朝梁分湘、广二州始置、陈朝袭之,隋平陈后仍因之。这就是说最早的正统的衡州在湖南!得名似与南岳衡山有关。这也是陈取北齐江北之地要废其衡州之故。北齐始立衡州,当因其就在原秦汉衡山郡及衡山国境内,置衡州显然表示继承治所在邾城的衡山郡、衡山国的。郡、国以衡山名之,正因为秦皇、汉武是以今安徽的霍山为南岳衡山的。隋文帝则不赞成这一称呼,他是正式撤消安徽霍山为南岳的资格、而明定湖南衡山为南岳的笫一个帝王。故他绐衡州改名时自然不可能用衡山名;或曾拟用秦汉衡山郡国之都邾来命名,但由于邾自两汉至东晋降为县级政区四百年后毁于胡骑,不宜再作辖县政区—州之名。但隋新改州名又要考虑与衡山国及其都邾城的继承关系,故直接以迁山东邾国于江北邾城的决策人黄歇之姓黄以名州来替代衡州之名。隋炀帝废郡为州时又改黄州为永安郡,据宋初沿革地理学权威乐史称这也因为楚相黄歇的缘故 。这就说不论是隋文帝改衡州为黄州、还是隋煬帝改州名为永安郡,都蕴含有崇尚、纪念楚相春申君黄歇之义!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大贤公子之一,以其姓或封称之字来命名原荆楚地名屡见不鲜。例如在黄歇改封的吴地今武进县的古迹黄城以及今江阴县的黄山、黃田港、申港鎮等乃至上海黄浦江的前称春申江及上海简称申,其名均源于春申君黄歇。足见黄州之名源于著名楚囯令尹、战国四大贤公子之一的黄歇无疑。

相关话题

#赤壁文化研究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