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府的鼻祖弦子国探微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08-28

弦子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子爵,简称弦国。《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

弦子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子爵,简称弦国。《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弦子国既为子爵,国土面积方圆五十里,即令有所伸缩,但相差不会太远。

史书记载,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岁在丙寅,楚成王因齐、楚召陵结盟之后,北进受阻,遂转攻淮泗流域夷族诸小国,弦子国因此被灭亡。弦子国既灭,国君弦子被迫逃亡黄国。

弦子国都城位于何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则认为“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而《辞源》在“弦”字之下却解释说:“古国名。《左传·僖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注》:‘弦国在弋阳轪县东南。’《释文》:‘轪,音大。’在今湖北浠水县西。”以上三种说法,各不相同,让人无所适从,故有考证的必要。

一、弦子国都城在弋阳轪县东南,位于黄州蕲水县西,城南对五洲

《春秋》载:“僖五年秋八月,楚人灭弦,弦子奔黄。”西晋人杜预注曰:“弦国,在弋阳轪县东南。”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此事说:“楚斗穀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汉书·地理志》在荆州江夏郡下说:“轪,故弦子国。”

《晋书·地理志》在豫州弋阳郡下说:“西阳,故弦子国。”

《宋书·州郡志》载:“轪,孝武自此伐逆即位,改名孝宁。”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篇》中记述说:“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又东径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也。……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故弦国。《春秋》僖公五年秋,楚灭弦,弦子奔黄者也。汉惠帝二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

南宋人薛季宣(1134-1173年)任武昌县令之日,在《闻〈齐安杂咏〉板成,从沈守求印,蒙以为赠》诗中说:“轪县西南弦子国,使君昭代文章伯。气吞云梦纳东坡,心在江湖轻赤壁。月波荡漾春山色,峥嵘洲草芊芊碧……”(《浪语集》卷十)

明万历《黄冈县志》古迹“弦子国”下记述说:“春秋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是时弦为黄姻,而黄睦于齐,故楚灭之。杜预云:‘弦,在弋阳轪县东南。’今不知何地?故老云即今东弦乡。古黄当在邾城,东弦乡去今城仅数里,将无是乎?书以备考。”

《大清一统志》黄州府蕲水县下载:“轪县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故弦子国,为楚所灭。汉置县,属江夏郡。轪,音棣。惠帝封长沙相朱仓为侯。晋初,属弋阳郡,后属西阳国。刘宋孝武帝自此伐逆即位,改曰孝宁。齐因之,仍属西阳郡。后周废。”

清乾隆《黄冈县志》古迹“弦子国”下说:“旧志:‘弦子国,《春秋》僖公六年,楚子灭弦,弦子奔黄。’《注》:‘在弋阳轪县东南。’今县东有东弦乡。”

清光绪十年的《黄州府志》在蕲水县的古迹下记述说:“轪县废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汉县。惠帝封长沙相黎朱仓为侯国(按:《汉地理志》江夏郡有轪县,故弦子国。《水经注》云: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刘宋孝武帝自此讨元凶勋,改轪为孝宁,齐因之,后周废。”

将以上史料进行梳理,即可知轪县西南即春秋时代的弦子国地。弦子国都城在今浠水县西四十里的巴河下游,南对五洲。汉代于古弦子国地置轪县并曾为轪侯国,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于轪县率兵讨逆刘勋即帝位,故将轪县改名为孝宁县。齐沿袭孝宁不变,后周废孝宁县,地入西阳郡。弦子国被楚灭亡的时间,在楚成王十七年,即公元前655年。灭亡的原因,是弦子国君自恃与江、黄、道、柏四国有姻亲的关系,与齐国结盟,不服于楚,但对楚国又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最终被楚尹斗穀于菟轻易灭亡,致使弦子出逃黄国。

今考与弦子国有姻亲的四国中,江国在今河南安阳县东;黄国在今河南光山县;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柏国在今河南西平县境。如此,江、黄、道、柏四国皆在今河南省境内。

又考今黄州城区与巴河口相距四十里,在楚灭弦子国时,这里尚无城镇,其地只能为弦子国土。《晋书地道记》以为西阳即弦子国,《晋书·地理志》“西阳,故弦子国”的记载皆可佐证。又,弦子国都城既位于巴河下游,本身已滨临大江,其国境只能是呈折扇状向东西北三方辐射,其南则以大江为限。作为国都,在城南已是大江的情况下,它不可能西边又无国土。由此可见,今黄州城区在当时必定是弦子国地。以上《晋书地道记》与《晋书·地理志》既然都认定西阳即弦子国,而郦道元笔下的故弦国(轪县故城)又在今黄州境内,因此可以将弦子国视为黄州的鼻祖。

二、光州的弦城,乃弦子逃亡黄国的寄寓之所

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江水》,言南对五洲的轪县故城,即故弦子国的都城,但在注《水经·淮水》时却又说:“黄水又东径光城南……又东北径高城南,故弦国也。”让人难以确定其谁是谁非。

郦道元之后,言弦子国都在今河南光山者代有其人。

唐人杜佑在《通典》光州之下记述:“春秋时黄国也。……仙居县北四十里有古轪县城,东有弦亭,古弦国也。”

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光州下记述说:“《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轪县故城,在(仙居)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弦国之都也。……仙居县,本汉轪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宋分立乐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因名。……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

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淮南道五光州下也记述说:“光州(弋阳郡,理光山县,今理定城县),《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子国。《春秋·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杜预注云:‘弦,在弋阳轪(音大)县。’……南至黄州三百六十里。……定城县,春秋黄国地。……仙居县,本汉轪县地。春秋时弦国。《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杜注云:‘在弋阳轪县东南。’有弦亭,是汉为县。今县北四十里古轪城是也。《汉书功臣侯表》‘惠帝封黎朱苍为轪侯’,属江夏郡。《宋书·州郡志》云‘分轪县立乐安县’,以乐安山为名。唐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古轪县,在(仙居)县北四十里。汉轪县,惠帝封功臣黎朱苍为轪县侯也。”

南宋人祝穆在《新编方舆胜览》光州建置沿革下记述说:“在春秋为弦国、黄国、蒋国,后并于楚。汉属汝南郡之弋阳国及期思县、江夏郡之西阳县及轪县。东汉兼属固始侯国。魏置弋阳郡,晋立光城县。宋末于光城县置光州。隋改弋阳郡。唐为光州,又自光山徙定城。皇朝因之。以神宗潛邸,升光山军节度。中兴以来改为蒋州,复为光州。”

按,光州,南朝宋末在光城县始置。光州在唐宋时代又名弋阳郡,其治所先在今光山县,后改治定城县。仙居县城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五十里,南宋建炎年间省,今为仙居店。

宋末元初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舆地四》光州之下记述说:“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轪县。轪,徒计反)。”

明末清初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光州下记述说:“《禹贡》扬州境。春秋时黄国,亦为弦、蒋二国地。战国属楚。……光山县,州西四十五里,南至湖广麻城县二百里,春秋弦国地,汉为西阳县地,属江夏郡。”

按,祝穆与顾祖禹的说法与杜佑、李吉甫、乐史的说法有所不同,即认为光州在春秋时代为黄国,亦为弦国、蒋国之地,在汉代一半属于汝南郡的弋阳国及期思县,一半属江夏郡西阳县地。

杜佑、李吉甫、乐史、欧阳忞、祝穆、顾祖禹的以上记述对后世影响极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观点与《汉书》《晋书》《宋书》的记述绝不相同呢?

清康熙年间的进士顾栋高(1679-1759年)在《春秋大事表》中铨释弦子国说:“子爵,隗姓,今湖广黄州府蕲水县西北四十里有轪县故城,为弦国地。又,河南光州西南有弦城,盖因光山县西有侨置轪县故城而误。”《湖北通志》更明确指出:“是弦本在蕲水,而《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路史国名记》并以为在光州仙居者,或弦子奔黄时,尝居于彼,故其地亦有弦城也。”

顾栋高的考证与《湖北通志》以上的说法合乎历史的真实。杜佑、李吉甫、乐史、欧阳忞、祝穆、马端临、顾祖禹等人皆误将弦子奔黄后寄寓的地方弦城当成了古弦子国都城的所在地。

按,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将鲁国附庸邾国灭亡之后,将其君民迁徙至楚地,筑城而居仍号曰邾城,可作为弦子逃亡黄国,寄居之地称作弦城的参考。

三、黄国故城在今潢川县西十二里,黄国别都在今光山县南四十里

(一)黄国故城在今潢川县西

北宋人李昉在《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九光州下记述说:“《图经》曰:‘定城县,春秋黄子国也。’《十三州志》曰:‘定城,置在古黄子国南十二里。’《十道志》曰:‘定城,本汉弋阳县。’《汉志》曰:‘弋阳侯国,属汝南郡。弋山在西北。故黄国,今黄城是也。’”

北宋人欧阳忞在《舆地广记》光州下记述说:“春秋为黄、弦二国,皆为楚所灭。战国时属楚。……定城县,故黄国也,楚人灭之。二汉为弋阳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县西。魏置弋阳郡。……光山县,故弦国也,楚人灭之。汉为西阳县,属江夏郡。晋为弋阳郡治。……仙居县,本二汉轪县地,属江夏郡。故城今在县北四十里。晋属弋阳郡。宋分轪县置乐安县。”

北宋人李昉与欧阳忞以上的记述,各有偏重。李昉援引《图经》的说法,认为定城县为春秋黄子国,欧阳忞则认为光州在春秋时代为黄、弦二国地。定城县为黄国,光山县为弦国,仙居县本二汉轪县地。

郦道元注《水经·江水》时,说弦子国在与五洲相对的轪县故城,但在注《水经·淮水》时,又说弦国在光州。针对这个令人难解的问题,清人杨守敬在“黄水又东迳晋西阳城南,又东迳光城南,南光城郡治。又东北迳高城南,故弦国也”之下疏云:“轪县,故弦国,详《江水篇》。而《御览》一百六十九引《十道志》‘光州弋阳郡,春秋时弦子国,汉为西阳县’,《通典》同,则相传有此说,故郦氏又山(出)为故弦国而两存之。”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黄,周国名,嬴姓。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十二里。……潢川县……民国改光州为潢川县。”

以上文字表明,弦子国都在长江北岸,即今湖北浠水县西。“弦子奔黄”之黄,乃黄国。古黄国的都城在宋代的定城县,即今河南潢川县西十二里。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弦国,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即此”的介绍,显然是把弦子奔黄之后寄居的弦城当成了古弦子国。

(二)黄国别都在今光山县南

据史书记载,黄国除了都城之外,还有别都,位于今光山县南。

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光州光山县下记述说:“故黄川城,在县南四十里,耆旧相传云古黄国别城。宋升明年置郡,州带黄水,因名黄川郡。梁天监元年废。”

以上文字表明,黄川郡城即古黄国别都,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南朝宋升明年间于此置郡,因州带黄水,故名黄川郡。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弦子国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显然是把黄国别都(黄川郡城)与之张冠李戴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将位于潢川县西南的黄国别都黄川郡城当成了古弦子国的都城,故言弦子国“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言弦子国“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是有原因的,只不过是把被楚国灭亡的古弦子国与“弦子奔黄”后在黄国寄居的弦城混为一谈了。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述乃两说并存,《辞源》说弦子国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则是正确的。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