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楚留胜迹

#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王琳祥2022-08-24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为...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公元前489年,吴伐陈,陈求救于楚,楚出兵救陈,军驻城父(今安徽亳县)。当时,孔子寄居蔡国(今河南省新蔡县)已经三年了。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孔子将前拜礼。陈、蔡大夫闻讯密谋:“孔子,贤者……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大夫危矣。”于是“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众弟子因此幽怨孔子。孔子亦自怨自艾,后经颜回以“夫子道至大,不容然后见君子”相劝,欣然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得知孔子有难,便兴师救助。孔子在脱离陈、蔡的追堵之后,与弟子一起进入楚国。

当时,大别山以南的地域尽为楚有,在前往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的途中,孔子一行在经过西阳境内时留下了一连串的佳话,至今脍炙人口。

从人文上讲,孔子一行入楚到黄州境内,可以说是文化星火即将在鄂东大地燎原。

孔子当时与弟子乘坐马车行至一座山下,碰到一群小孩正在路上垒石为城,挡住了马车的去路。孔子为了赶路,就叫小孩们把石头搬开。其中有个叫项橐的七岁小孩回答孔子说:“到底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呢?”一句话问得孔子无言以答,只好叫弟子绕道而过。由于马车转弯太急,加之道路不平,一下子将车轮轴扭断了。孔子无奈,只得下车嘱子路去附近村里借斧头修车。

子路走进村庄,遇到一位中年妇女,便很有礼貌地说:“大嫂,我要借个东西。”话未说完,那村妇不加询问,就拿出一把斧头给他。子路感到十分奇怪,便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是要借斧头呢?”那村妇回答说:“先生说要借东西,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头柄是木做的,斧头是铁打的。因此我知道先生要借的一定是斧头。”子路听了,连声称赞说:“此地有才!此地有才!”

事后,人们知道这一行人是孔子师生,为纪念这一趣事,就将孔子乘车绕道的地方叫做回车埠,将车轴折断之处叫做卧车盘。

待马车修好,孔子师生继续赶路。行仅数里,遇上一条大河挡道,其水流湍急,师生一行为不知渡口又犯起愁来。没有办法,孔子又叫子路到附近找人打听渡口。

子路前行二三里,见两位老人分别在一条港的两边做农活,且边做边聊。子路上前行礼,在自我介绍之后,虔诚地向两位老人打听过河的渡口。两位老人得知是孔子一行,便将渡口的位置耐心地告诉了子路。子路深表谢意。

按照两位老人的指点,孔子一行终于来到了渡口。谁知当马车上船驶到大河中心时,由于风浪太急,竟将渡船冲翻,孔子师生与马车上的行李书籍全部落水。孔子一行好不容易地过了河,就在河北岸的山上晒起书来。

孔子坐在一块光滑的石头上,回想起这一路上的境遇,不免仰天长叹。

后世人根据这件史事,就将晒书的山名之为孔子山,在孔子山下建了一座庙,称之为文宣王庙,在孔子一行过河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名为孔叹桥,将子路询问渡口的地方,叫子路问津处(津即渡口);两位老人干活种地的地方一叫长沮阪,一叫桀溺冲;将晒书的地方称之为晒书场;称孔子坐着休息的那块石头为坐石;将那条挡路的大河称之为孔子河。

孔子山在古城黄州北九十里。孔子河系举水上游支流,发源于后凹,流经程家冲、孔子山、陈家塆,入沙河,流入举水。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说:“孔子山,在黄冈县北九十里。”

《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黄州府》载:“孔子山,在府城东一百里。相传孔子自卫适楚,尝登此山。有坐石,草木不浸。有石砚,雨下墨水浸出。东有颜子港,北有回车坡。元时龙仁夫尝筑书屋于其麓。”

《大明一统名胜志·黄州府志胜》载:“孔子山,在城东一百里。相传孔子自卫适楚经此。有坐石,草木不浸。”

明代弘治《黄州府志》卷之二·山川部·黄冈县下记载说:“孔子山,在县治北五重乡九十里,传说孔子自卫适楚,尝登此。山有坐石,草木不浸。有砚石,雨下则墨水浸出。东有颜子港,北有回车坡。元龙仁夫尝筑书屋于其麓。”

明代万历《黄冈县志》卷一记载说:“孔子山,在县北九十里。孔子自陈蔡适楚登焉。上有讲经台、晒书场、洗墨池。有坐石,草木不侵。有石砚,雨下墨水浸出。下有孔叹桥、文宣庙。元末兵毁。正德间,知县胡洁构亭立石。隆庆初,知府孙光祖重建。前为孔子河,河北十里许曰回车埠,相传孔子自此反蔡。东隔层峦三里许曰颜子港,其左右为长沮阪、桀溺冲,有‘子路问津处’五大字石刻。元人庐陵龙仁夫尝筑书屋于山之麓。《楚志》亦云夫子入楚问津歌凤皆在此处。”

清光绪《黄州府志·古迹》下载:“子路问津处,在县北九十里,旧有孔夫子庙,后人掘地得石碣,有‘子路问津处’五字,遂建问津书院。宋龙仁夫、明耿定向、王升、萧继忠俱讲学于此。”

《山川记异》载:“黄州东百里有孔子山,相传孔子适楚,尝登山。上有孔子坐石,草木不侵。有砚石,墨水浸出。”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