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汉高祖刘邦“惩秦孤立而亡”,遂分封子弟及异姓功臣为王侯,使之利于集权统治。当时封英布为淮南王,恢复衡山郡,隶属淮南国。邾城因此又作为衡山郡的郡治,其战略地位亦随之上升。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汉高祖遣军剿灭。叛乱平息后,汉高祖将幼子刘长封为淮南王。
刘长在淮南王任上骄横无度,被控参与谋反,获罪被捕,在押往流放地的途中绝食身亡。
淮南国灭,衡山郡虽然仍旧保留,但邾城的战略地位再次下降。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刘恒在他即位十六年时,迁皇室子孙到邾城,又将衡山郡升为衡山国,仍以邾城为国都。这是邾城在历史上第二次作为国都,其战略地位又一次提高。
孝文帝八年(前172年),追尊淮南王刘长谥为厉王,怜其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乃封其长子刘安为阜陵侯,次子刘勃为安阳侯,三子刘赐为阳周侯,四子刘良为东城侯。《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复王故城阳。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刘喜为汉高祖刘邦之弟,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与汉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东城侯刘良已死,无后代,不受封。
庐江王刘赐的封地与越国相邻,在吴楚七国武装叛乱之日,刘赐有与反叛国越国结交之嫌。当叛乱平定后,朝廷没有处罚他,只是更换了他的封国。时命刘勃迁往济北,为济北王,然后让刘赐接替刘勃的衡山国封地,成为新的衡山王,仍以邾城作为王都。
衡山王刘赐品行不端,在邾城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多次侵夺他人田产,毁坏他人祖坟,老百姓切齿痛恨。
尤为恶劣的是,刘赐于汉元狩元年(前120年)在邾城阴蓄军力,意欲反叛朝廷。刘赐手下的一个谒者(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想到皇帝身边做事,便将刘赐的野心密报汉武帝刘彻,刘彻立即遣军镇压。
刘赐的家风原本不好,哥哥告弟弟乱伦,父亲告儿子不孝。汉武帝抓住这个把柄,把他们一家全杀了。
刘赐被杀后,衡山国除,邾城复降为郡。从公元前164年到前120年,邾城作为衡山国都城前后四十四年。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将原衡山、南郡所辖的县中划出十四个县设置江夏郡,郡治西陵(今新洲),邾县为江夏郡十四县之一,时以邾城作为邾县的县治。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