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历史大观园》11-12合刊发表蒲圻市方志办冯金平先生《何处周郎赤壁》一文。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湖北江汉地区有五处赤壁,何处赤壁是三国古战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误把黄州赤鼻当赤壁。其实,真正的周郎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市西北江滨。……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欲顺江东下,灭掉孙权和刘备。他选中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蒲圻赤壁,企图在这里沿陆水河穿幕阜山北的羊头山,袭取东吴军事基地柴桑(今江西九江),置东吴于死地。周瑜曾于建安四年和建安十二年两次征黄祖于沙羡(蒲圻东北),深知这一带地理形势之重要。他受任挂帅,溯江西上,迎击曹操,结果周瑜、刘备、关羽等提前两天占领陆口、蜀山、蜀湖。占领陆口的第二天即在其上游三公里的赤壁与部分登陆的曹军相遇,趁其立足未稳,打败了曹军……从而迫其大军引次江北,屯兵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冬月,东吴借助风势,火攻破曹,取得了赤壁大战的重大胜利。”
笔者以为冯金平先生以上说法毫无根据,就象写小说一样的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前,曹操与孙权战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震失色。(见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引),《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了周瑜请战于孙权时曾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遂遣瑜及程普与备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会猎于吴”,即打算在孙权的辖地会战。“吴头楚尾散花洲”,黄石西塞山即古代吴楚分界之山。周瑜在柴桑欲进住夏口(今湖北省会武昌)破曹,但事与愿违。当周瑜、程普率军溯江西上之时,曹操的水师已逼近夏口。而在此之前,刘备依鲁肃之计,已从夏口迁驻鄂县之樊口(见西晋虞溥《江表传》)。刘备既已屯驻夏口下游的樊口,周瑜绝不会越过刘备而屯兵,即只能驻扎在樊口的下游。周瑜意欲以逸待劳,挫败曹军东下之士气。结果,远道而来、不习水土、已有疾病的曹军将士在赤壁一带的江面上与周瑜水军相遇,且遭到周瑜水军的截击而死伤甚多,曹操见自己初战不利,只好率军败退,临时驻扎在长江北岸的赤壁、乌林一带。
孙策、孙权曾于建安四年、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四次征伐荆州江夏郡,陈寿常以“讨江夏”、“征黄祖”之词,这说明江夏郡已远远超越出东吴境界。而在记述赤壁之战时,陈寿在有关人物的传记中,俱言当时孙刘是“拒”、“逆”曹公,如《吕范传》载:“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拒破之。”《周泰传》载:“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于赤壁。”《甘宁传》载:“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倘若周瑜越过夏口提前两天抵达陆口,这显然不是“拒”与“逆”,而是主动出击式的“讨”或“伐”曹公了。试想曹军既然渡过长江天堑并登陆与孙刘联军作战,不足曹军六分之一兵力的孙刘联军能战胜强敌无异天方夜谭。
又,江陵至陆口水程六百里,柴桑至陆口九百里水程,曹军当年顺水顺风行舟、周瑜逆风逆水行舟的非常时期,双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在蒲圻赤壁相遇。试想,周瑜既在陆口坐等两天,不在江中以逸待劳,挫杀远来疲惫的曹军而让其登陆作战,这无异“宋襄之仁”。曹操既然比周瑜迟到两天,不在陆口上游选择一有利地势屯兵而轻率渡江,仓促登岸与孙刘作战,不利后又退驻赤壁下游那既无高山掩遮又系沼泽死地的洪湖乌林,让自己处于被动状态,这无异军事上的白痴。
更为重要的是,赤壁之战的当事人陈琳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言“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是明确指出当日大战时曹军未曾渡江,更没有抵达江南岸。赤壁之战的当事人王粲在《英雄记》中说“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未即渡”,明确指出赤壁是在江北。
不独当事人如此记述,当时人辛毗亦在劝谏曹丕征吴时说:“先帝屡提锐师,临江而旋。”当时人王肃亦在疏言中说:“论之近事,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为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
冯金平先生言赤壁之战的初战发生在长江南岸,所谓曹军“部分登陆”,周瑜“趁其立足未稳”、“打败了曹军”,完全是想当然。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