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前484年)名员,楚国光化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因破楚有功,被封于申(约在今黄浦江下游一带),又称申胥。伍子胥是位传奇人物,他与黄州有特殊的关系。
伍子胥之父伍奢系楚国大夫,楚平王即位,任为太师。因辅太子建,谓太子太傅。伍子胥之兄伍尚,为楚国棠邑大夫,有贤德,时称棠君。楚平王七年(前522年),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欲杀太子建,伍奢力谏不可。平王大怒,打算先杀伍奢。费无忌言于平王:“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平王因此派使者至伍奢家中,慌称只要伍子胥弟兄二人进郢都,即可免伍奢一死。伍子胥识破其阴谋,坚决不去。伍尚至郢都,与父奢同被害。
因父奢兄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决意弃楚投奔吴国。
后汉人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记述说:“伍员与胜奔吴,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今人张觉注云∶“昭关,春秋时吴楚之界,有两山对峙,因以为关,为两国往来要冲。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按照今人张觉的说法,昭关之东为吴国,昭关之西为楚国。昭关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但在一千多年前,唐宋人的笔下不主张此说。
据《史记》本传所记,伍子胥在逃亡吴国的途中,在前有大江,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一渔父仗义将其救渡至江南。伍子胥为答谢渔父,解所佩家传宝剑相赠。渔父辞之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伍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渔父救渡伍子胥一事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但渔父仗义疏财的美德至今仍为世人称道。而渔父救渡伍子胥的地点,唐宋人则认为是在江北巴水入江处的伍洲一带,与黄州隔江相对的芦洲亦因此而得名。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在楚国境内发生,伍子胥随吴王阖闾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史载今江北黄州、江南鄂州皆有“吴头楚尾”之称,伍子胥叛楚投吴即从伍洲渡江。
南朝宋人鲍照在《还都道中》诗中说﹕“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唐人李善注《文选》云﹕“庾仲雍《江图》曰:‘芦洲至樊口二十里。伍子胥初所渡处也。’”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庾仲雍,东晋司空庾冰之子,颍川鄢陵(今河南许昌)人。
公元998年,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出任黄州刺史,他在《月波楼》诗中说:“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兹楼最轩豁,旷望西北陬。武昌地如掌,天末入双眸。……右顾徐邈洞,精灵如在不?左瞰伍员庙,荒隙令人羞。”
伍员庙,座落在大江中的伍洲之上,之所以建庙于此,是因为伍子胥当年在此得渔父救渡过江而到吴国的。因伍员庙地处黄州城的江下游,故身在月波楼的王禹偁言“左瞰伍员庙”。只因伍员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故王禹偁言“荒隙令人羞”。
不独如此,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五年(1080―1084年)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黄州写诗,直接在诗题中说《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诗中也说:“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英烈君,伍子胥死后获得的封号。据《史记·伍子胥传》记载,吴王夫差战败越国,越王请和,伍子胥力谏不可。夫差不仅不听,反信伯嚭谗言,逼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终悲愤地对其舍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夫差闻之大怒,取伍子胥的尸体,将其放在镬中煮熟后,装入皮革作成的鸱鸟形的囊袋之中,浮于江中。吴人因哀怜伍子胥,立庙于江上,以波神为祭。杭州有伍君庙,伍子胥庙号英烈君。
苏东坡有《祭英烈王祝文》一篇,即为伍子胥所作:“钦诵旧史,仰瞻高风。报楚为孝,徇吴为忠。忠孝之至,实与天通。开塞阴阳,斡旋涛江。保障斯民,以食此邦。嗟我愚蠢,所向奇穷。岂以其诚,有请辄从。庚子之祷,海若伏降。完我岸闸,千夫奏功。牲酒薄陋,报微施丰。敬陈颂诗,侑此一锺。尚飨。”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四十七淮南西路蕲州景物上记述说:“大江,上接黄州,过伍洲……”
明代弘治《黄州府志》山川部蕲水县下记载说:“伍洲,在县西四十里,昔伍子胥适吴过此,因名。”
明代万历《黄冈县志》记载说:“伍洲,在县东南,与武昌刘郎洑相对,苏文忠公云子胥奔吴所从渡江处。其诗云‘伍洲遥望刘郎薮’,又云‘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盖杭州伍庙,封英烈君是也。旧有伍君祠及解剑亭,今废。”
清乾隆五十四年的《黄冈县志》卷之一山川门载﹕“伍洲,在县东南。”
清光绪十年的《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蕲水县下记述说:“伍洲,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江中。《一统志》谓伍员适吴过此,因名。……周伍员渡江时,渔父歌云:‘日月昭昭兮寖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也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芦洲,在江南武昌县西。洲名因渔夫之歌而得名。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八十一荆湖北路寿昌军景物上记述说﹕“芦洲,在武昌西,《寰宇记》﹕‘一名逻洲。《舆地志》云﹕子胥叛楚,出关。于江上求渡,时旁多人,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既渡,解剑与之,不受。子胥令其无露。渔父知其意,遂覆舟而死。即此处也。’”“解剑亭,在武昌,子胥渡处也。”“刘郎洑,在武昌东江上,旧名流浪,讹为刘郎。坡诗‘伍洲相对刘郎薮’,是也。”“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相对刘郎薮(东坡诗)。”
(《舆地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开地志完整体系先河后的杰作,影响深远。作者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时期著名文字学家、地理学家。原书宋代早佚,佚文散见于历代典籍。清代王谟曾据11种古籍辑得佚文335条,收于《汉唐地理书钞》。《寰宇记》,全称《太平寰宇记》,作者是北宋人乐史。)
清嘉庆重修的《钦定大清一统志》在湖北省武昌府山川门下沿袭顾野王《舆地志》的说法:“芦洲,在武昌县西南二十里,一名逻洲。《水经注》﹕‘邾县故城,南对芦洲,亦谓之逻洲。’《寰宇记》﹕‘《舆地志》云﹕伍子胥逃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旁多人,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乎芦之漪。既渡,解剑与渔父。渔父曰﹕楚购子,粟五万,爵执珪,岂百金之剑乎?子胥行未数步,回顾渔父,已覆舟而死。此处是也。’”
清同治十年的长江图说》卷第五图第三册第八幅中云﹕“芦洲,一曰伍洲,在武昌县西北。子胥逃楚,求渡,渔父歌曰﹕‘与子期兮芦之漪。’洲名以此。”
北宋诗人王令有诗云:“西风骚客倦游吴,吊古心怀此暂舒。鬼籾久应除佞嚭,民思今果庙神胥。虽然邪正皆归死,奈有忠谗各异书。回首旧江江水在,怒涛犹是不平初。”
北宋诗人杨备有诗云:“出境鞭尸报父雠,吴兵勇锐越兵忧。忠魂怨气江云在,日见炉香烟上浮。”
明代诗人吴国伦《晚渡樊口》诗云:“一羽风帆截浪轻,樊山远带夕阳明。江回伍子芦漪渡,石抱孙郎鄂县城。去国身随沙鸟泛,行歌兴逐水云生。翻愁泽畔寻渔父,鼓枻重来诮独清。”
清人陈宝钥《芦洲怀古》:“君仇若无复,楚国至今愁。故国留情薄,穷途济汝危。生愧分岐友,死惭抱石姬。与君同饮憾,应悔杀身痴。”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