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鄂州市三国遗迹甚多,给人的感觉历史厚重,文化内涵丰富,不独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且前景广阔。鄂州市政府拟将三国遗迹进行开发利用,真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关键词:鄂州 三国遗迹 开发
作者简介:王琳祥,字沁洋、心祥,号赤壁山人、铁树观人,出生于湖北新洲辛冲镇。系湖北省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副研究员、黄冈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顾问、黄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文史专员、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专职副会长等。
为满足当代海内外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鄂州市人民政府准备重点打造富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拟将对鄂州市三国遗迹进行开发利用,这无疑是高屋建瓴的上上之举,笔者钦佩至极。
就笔者看来,鄂州市境内的三国遗迹不少,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将其细分可归为四大类:其一,赤壁之战时的遗迹;其二,孙权为吴王时的遗迹;其三,孙权称帝时的遗迹;其四,孙皓迁都武昌时的遗迹。
笔者以为,将鄂州市境内的三国遗迹分类开发利用,既可满足不同层面的游览者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将三国时期东吴立国之盛衰的历史定格于此,旨在警示百代,国人即可从中获得启迪。
鄂州市境内的三国遗迹,散载于历代留存至今的各种文献之中,粗略概括,一见于史书之中,如西晋人陈寿所撰的《三国志》,西晋虞溥所撰的《江表传》,北宋人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一见于历代的地理志书,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李昉的《太平御览》、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南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祝穆的《方舆胜览》、《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一见于地方志书,如清代乾隆进士陈诗的《湖北旧闻录》、《湖广通志》、《武昌县志》、今人潘新藻的《湖北建制沿革》以及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本文拟将鄂州市境内的三国遗迹分为四大部分陈述,即“赤壁之战时的遗迹”、“孙权为吴王时的遗迹”、“孙权称帝时的遗迹”、“孙皓迁都武昌时的遗迹”。行文则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主线,以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及陈诗的《湖北旧闻录》为辅。之所以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主,是因为《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书中所记述的重大史事皆有据可查,她是历代史学家公认的古代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一、孙刘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时的遗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记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时说:“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近,江山险固……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刘)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这一史料源自于西晋虞溥的《江表传》,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时援引此条记载。
不独如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述刘备进住鄂县的樊口之后紧接着说:“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以上“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一节,亦见于裴松之以上注中。
史料表明,赤壁之战爆发的前夕,刘备是听从了鲁肃的建议,才驻军于鄂县之樊口的。史料也表明当日周瑜的水师是屯驻在樊口的下游,而刘备与周瑜会晤的地点也是在樊口下游周瑜的驻军处。当孙吴二军首脑相聚之后,即于赤壁与曹操发生初战。
(一)景物
鄂县
鄂县,即今鄂州市的古称。
鄂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殷商时代,鄂在当时是一个小国。《史记·殷本纪》有“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的文字记载。
公元前879年的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杨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熊渠卒,熊红嗣位,将鄂作为楚国的国都,传承六 王至熊咢不变。《楚世家注》引《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元和郡县志》云:“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
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春秋时代,鄂一直作为楚国的别都。到楚共王熊审之时,又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
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鄂由别都降为邑。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
公元前223年的秦始皇二十四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废负刍为庶人。楚亡之后,以其地置楚郡。
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的汉高祖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鄂县隶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稍后,汉将灌婴于鄂筑城而居。汉武帝封其姊为鄂邑长公主。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篇中说:“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城东故城,言汉将灌婴所筑也。”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八十一荆湖北路寿昌军古迹下说:“故鄂县城,《寰宇记》云汉旧鄂县。晋太康年复立鄂州,此县废矣。”
《水道提纲》说:“大江又东径武昌县北。南岸县城,与西北岸黄州府隔江相望。”
赤壁之战时的鄂县地域比起今天的鄂州市要宽广得多,它不仅囊括今天的鄂州市,还包括今日黄石市大冶县与阳新县的西北部、通山的东北部。
鄂县的西边有长江支流——樊川(即今长港),其南有洋澜湖,西南有较大的三山湖和梁子湖,湖泊的面积广阔。
鄂县在东汉末年,其自然状况可以说是“三多两少”,所谓“三多”,即山多、水多、野兽多,所谓“两少”,即耕地面积少、人口稀少。
由于樊川水域辽阔,由樊口乘船进入樊川,可直插鄂县腹心,从其战略地位来看,鄂县县城远不如樊口重要。
樊口
樊口,即樊溪入江之口。
《水经注》述江水源流经“鄂县北”时说:“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记》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头二冶。’樊口之北有湾……”
《舆地纪胜》卷八十一荆湖北路寿昌军景物上说:“樊溪,亦名樊港,又曰袁溪,在樊山西南,控县南湖泽凡九十九,东为樊口,入于江。”
《土俗编》云:“吴晋以来戍守,有戍主统之。”
《大清一统志》说:“樊港,源出咸宁县东石燕泉。北流为高家河。又北径金牛镇,汇为梁子湖。又北为卢席口,又北为樊港,经樊山下北入江,为樊口。”
《水道提纲》说:“大江折而东流,南岸武昌县境,有诸湖水自西南来注之,曰樊口。”
《湖北通志》曰:“樊口,在(武昌)县西北五里。”
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黄州与樊口正相对,东坡所谓‘武昌樊口幽绝处’也。汉昭烈用鲁子敬策,进住鄂县之樊口是也。”汉昭烈指刘备。鲁子敬即鲁肃。
西塞山
西塞山,赤壁之战时周瑜水师屯驻处,亦是刘备与周瑜会晤的地方。
西晋虞溥在《江表传》中言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沿用了此条记载。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武昌府部大冶县下记述说:“西塞山,去县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风俗编》云:‘西塞,吴楚旧境,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唐曹王皋复淮西,皆寨于此。’”
《湖北通志》大冶县下亦云:“《元和郡县志》云:‘(西塞山)在武昌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曹王皋复淮西,皆寨于此。”
《舆地纪胜》曰:“散花洲在县东西塞山下。王得臣《江夏辩疑》云:‘周瑜战胜,犒士散花于此。’”“西塞山,在武昌东百三十里,介大冶于两山之间,为关塞也。《土俗编》云:“吴楚旧境,孙策攻黄祖子射,曹王皋复淮西,寨于此。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边白鹭飞’即此。袁宏赋‘沿西塞之峻崿。’”《土俗编》疑即《风俗编》,宋之前的地理志书,惜作者不详。
《方舆纪要》云:“(西塞山)状如关塞,吴、楚分界处也。”
西塞山,在赤壁之战时为东吴的西界。唐人罗隐《西塞山》诗云:“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并自注诗题说:“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
西塞山亦名道士矶。《玉周诗注》说:“西塞山,今谓之道士矶。”陆游《入蜀记》说:“道士矶,石壁数百尺,色正青,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矶一名西塞山。李太白《送弟之江东》云:‘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必在荆楚作,故有‘中路’之句。”
东晋陶渊明之孙陶岘《西塞山下回舟》说:“匡庐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启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以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王周《西塞山》诗二首:“西塞名山立翠屏,浓岚横入半江青。千寻铁锁无由问,石壁空存道者形。”“匹妇顽然莫问因,匹夫何处望千春。翻思岵峙诗傅什,举世曾无化石人。”
樊山
樊山,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笔下曹操于赤壁大战前夕横槊赋诗时所见的江南景物。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一节中记述说:“曹操自遣徐庶去后,心中稍安,遂上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乘大船一只于中央,上建‘帅’字旗号,两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了弓弩千张。操居其上。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风浪静。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
《元和郡县志》在武昌下载:“樊山,在县西二里。谢元晖诗曰:‘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宴’,谓此也。”《武昌县志》山川下记载说:“樊山在县西五里(《一统志》),高九十丈,周二十里(《雍正湖广通志》,案:今俗呼为雷山)。樊口南百步有樊山(《太平御览》引《武昌记》)……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罗泌《路史国名纪》,案:《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名胜志》引《春秋》语云‘鄂渚樊楚’,则樊楚之名由来旧矣。而《搜神记》曰:‘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灾以火烧山,即至大雨。又以为孙权出猎,见一姥曰:我舞阳侯樊哙母也。魏将伐吴,当助子一战。后果有赤壁之捷。因立庙祀之,名其山曰樊山。’)一名袁山……一名寿昌山(按:以寿昌军得名)。”《搜神记》,东晋史官干宝撰。
三江口、樊口
三江口有江南三江口与江北三江口之分,江北三江口与江南的樊口是罗贯中笔下的曹、刘、孙三军赤壁水战之地。
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九“周瑜三江战曹操”一节中说:
瑜共程普、鲁肃邀孔明同行,孔明忻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风帆,迤逦上水望夏口而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摆布已定,周瑜在于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周回下寨五十余里,孔明只就小舟内安歇。
……却说刘玄德分咐公子刘琦守江夏,遂引兵往夏口登程。遥望江南岸,旗旙隐隐,戈戟重重,料是东吴已动兵矣,玄德尽把江夏之兵屯于樊口住扎,令人登高望之。回报曰:‘南岸尽是东吴家战船,北岸隐隐烟火不绝,乃青州、徐州之兵。玄德聚众言曰:“孔明一去杳无音信,不知就里如何,谁人可去探听虚实回报?”糜竺曰:“某愿往。”玄德乃备羊酒礼物,嘱咐糜竺曰:“当应机处变。”竺驾小舟顺流而下,径至周瑜寨。
……瑜曰:“今军已临敌,吾欲亲往见玄德而会,争奈任重,不可片时离也。若豫州肯枉驾来临,深慰所望。别有他事,自当面告。”
……却说糜竺回到樊口寨中,来见玄德,将周瑜欲待会面之事说了。玄德便教收拾快船一只,只今便行。
……玄德(对张飞)曰:“只着云长跟随我去,弟与子龙守寨,简雍固守鄂县,我去便回。”乃乘小舟,云长并从者二十余人,飞奔棹舟而来。
……时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平风浪静,北军大进,正使船到三江口。南船已摆开,旗旙中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是也,敢有决战者,即上船来。”蔡瑁大怒,便唤弟蔡壎前进……甘宁执箭扣满弓,望蔡壎射之,(壎)应弦而倒。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北军不能抵当。
……却说甘宁一箭射死蔡壎,三路战船纵横于三江水面,掩杀北军,箭似飞蝗,炮石如雨。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曹操三江调水军”一节中说:
孔明与玄德曰:“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玄德曰:“先生神算,世罕及也。”孔明曰:“来日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吾今与主公往樊口,试看周瑜用计,留孙乾、简雍守城。即便而行。”
……天色向晚,周瑜……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
……船到操寨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趁火势,船如箭发,烟火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所撞之处,尽皆钉住,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映天彻地。
“曹操败走华容道”一节说:
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间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队船只都到。火须兵应,兵伏火威,此时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着枪中箭,火焚水溺,军马死者,不计其数。
《湖北通志》记载说:“三江口,在(武昌)县西三十里。”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说:“武昌,其江洋关隘曰三江口。地左通团风,右通七矶,三江合流,延袤广阔。先年设有巡司,嘉靖中废。万历二年,添守备一员,驻三江口,与洞庭守备,表里应援。”
《一统志》云:“举水出麻城县东北黄蘖山,西南流入黄冈县南三十里入江,其入江处,谓之三江口。”
《武昌县志》卷二山川部述江水由江夏县东南流入县境后说:“至双柳夹,播而为二,其下有峥嵘洲……洲在双柳夹之南,分为三江,又十里,洲尽始合流。……又南少东八里洲,尽得三江口,复合流。案:《嘉庆通志》:三江口在县西三十里。梁元帝《赴荆州泊三江口》诗:‘涉江望行旅,金钲间采斿。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柳条恒扫岸,花气尽薰舟。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榜歌殊未息,于此汛安流。’宋周端朝《三江口》诗:‘吴门台北竹楼隅,三日追陪漫叟居。晓梦惊辞赤壁鹤,夜栖看打武昌鱼。横洲遥溆分灯影,落月斜河运斗车。回伏三江问汉口,陆离兰叶响环琚。’”北宋诗人潘大临亦言“波浪三江口,风云八字山。”
(二)鲁肃为什么要建计刘备屯兵鄂县之樊口?
1、共治曹操,共济世业
当鲁肃与刘备会于当阳长坂之时,鲁肃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事势,致吴主孙权的问候之意后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所谓“共济世业”,即与东吴联合抗曹,共成帝王之业。鲁肃建议刘备遣腹心自结于吴的理由有三,其一,“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是曹操攻击的目标;其二,走投无路的刘备欲投靠苍梧太守吴巨,而吴巨行将为人所并;其三,“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江东,兵精粮多,足以立事”。鲁肃认为,孙刘结为盟好,同心一 意,共治曹操,天下可定。
鲁肃的分析言中了刘备的心事,由于合情合理,刘备听后“甚悦”,于是“用(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2、把守国门,遏止曹军
按《水经注》所言,樊水“上下三百里,通新兴、马头二冶”,由樊口进入樊水,可直接进入鄂县的腹心,再由陆路又可轻易地进入柴桑地界。樊水所经过的金牛镇在鄂县南一百二十里,它是古代鄂县的第二大镇。北宋《元丰九域志》说:“武昌县在鄂州东北一百八十里。有金牛镇、西塞山、大江。武昌县,九乡,金牛一镇。”《嘉庆湖广志》说:“金牛堆,在武昌县南一百二十里金牛镇。”
大量的史实表明,鄂县东边的西塞山是三国赤壁之战时孙吴江东六郡的西界,它是荆州江夏郡鄂县与东吴柴桑的分界之山。
赤壁之战前,曹操与孙权战书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将在孙吴的地盘上一决雌雄。然而,由于军事力量的悬殊,孙权绝不会引狼入室,将曹操拒之于国门之外才是最明智的抉择。既然刘备已经同意与孙吴联手抗曹,那么利用刘备的军力来遏止曹操从樊口走捷径进入柴桑,又是当时东吴最绝妙的决策。当刘备被曹操追得无路可走之时,据扎在江夏太守刘琦所控制的江夏郡属县鄂之樊口,在心理上俨然是主人的身份,此时的刘备尚可获得一丝慰藉—— 并非寄人篱下。作为东吴的高级幕僚,鲁肃也不会建计刘备进入东吴的领地,面对强大的曹操大军,让刘备来抵挡其锋,分散其难以阻挡之势,让东吴在缓冲之中有所预备,这的确是一著高妙的策略。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