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赤壁说的讹谬所在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07-27

依前所述,北宋人王得臣之所以推崇北魏郦道元的说法,是因为《三国志·周瑜传》中有“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

依前所述,北宋人王得臣之所以推崇北魏郦道元的说法,是因为《三国志·周瑜传》中有“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的记载。王氏认为既然刘备、周瑜是由夏口往而逆战曹操,这个赤壁必定是在夏口的上游。遗憾的是,王得臣只注意到了《三国志》的记载,却忽略了西晋人虞溥在《江表传》中的记述。《江表传》明文记载:“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备)乃乘单舸往见瑜。……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江表传》以上文字,表明刘备在赤壁大战前夕兵屯鄂县之樊口,只是《三国志》将此忽略未记。南朝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江表传》以上文字即弥补其不足。北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述赤壁之战时亦如其说。由此看来,王得臣失于忽略了裴松之的注,他的结论也就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言赤壁在黄州,也绝不是他所认为的“齐安与武昌相对,竟以孙氏居武昌,而尝为曹公所攻,即战于此者耶!”

 

南宋人王象之认为赤壁在长江南岸的理由,是因为“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

在王象之看来,当年孙曹初战是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发生。只是由于初战不利,曹军才从长江南岸退回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此后大战于江北,曹操惨败于乌林。

显然,王象之曲解了陈寿在《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述,没有从理性上去分析当日的战争势态。假如几十万曹军当时已渡过长江,在江南岸与周瑜三万人发生初战,吴军能战胜曹军无异天方夜谭。

事实上,当日初战是在大江中心爆发,当时的曹军水师先锋正在大江上顺流而下,而周瑜的水师则采取了以逸待劳,乘其兵士水土不服、身染疾疫、远来疲惫等弱点,以奇致胜。《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中的“引次江北”四字,足以证实以上所说。“引”作率领讲。“次”作临时驻扎讲。初战之前曹军尚未安营结寨,史书昭然。

如果说陈寿此处的记载不甚明了的话,那么翻阅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辛毗传》与《王肃传》的记载就一切都会明白。《辛毗传》载:“(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先帝屡提锐师,临江而旋。……帝竟伐吴,至江而还。”此事发生魏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与赤壁之战仅隔14年。又,《王肃传》记载:明帝太和四年(231),大司马曹真征蜀,身为散骑常侍的王肃上疏谏阻,言“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此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23年。辛毗是曹操的老部下,文帝时封其为广平亭侯,他的记述指出了曹操征吴多次,皆是“临江而旋”,即未曾渡江。王肃身为散骑常侍,也明确指出了曹操当年“临江而不济”。

不独如此,赤壁之战的当事人、建安七子中的王粲、阮瑀、陈琳、曹植都曾记载曹操当年未曾渡江,更没有抵达江南。如王粲言:“曹操欲从赤壁渡江……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舡走舸百艘烧排,操乃夜走。”(见李昉《太平御览》)阮瑀言:“往者,军逼(江)而引还。……欲令王师终不得渡,亦未必也。”(见《为曹公作书于孙权》)陈琳言:“是后,大军临江而不济者……”(见《檄吴将校部曲文》曹植言:“臣昔从先武帝南极赤岸(即赤壁)……”(见《求自试表》)

以上所举皆为曹操当年未曾渡江、未曾抵达长江南岸的原始记载,王象之认为初战在江南的赤壁,其实是大缪不然。曹军当年既然未曾渡江,而大战又是发生在长江北岸,力主蒲圻赤壁为孙曹战地的谢叠山以长江南岸的出土箭镞、断枪折戟以及“赤壁”二字来断言当年大战于此,纯属想当然。

由于王象之曲解了陈寿《周瑜传》中的记载,认为初战是在长江南岸,继而确认“今赤鼻山乃在江北,亦非也……东坡《赤壁赋》中皆疑似语。”

从王象之的评述,即可知他没有看过北宋人李昉的《太平御览》,也没有读过唐人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更没有见过王粲的《英雄记》。因为王粲已经明确记载有“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见《艺文类聚·火部》)

黄州赤壁在汉人桑钦的《水经》中记为赤鼻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王象之忽略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江汉之间的五个赤壁中唯有黄州的赤鼻山被载入《水经》之中。而他推崇的江夏赤壁也只是北魏人郦道元的首创,此前并无任何记载。

赤鼻山,顾名思义,此山赤色,形若悬鼻。赤壁,顾名思义,亦是赤色的崖壁。二者之间,音同意近。最重要的是,“赤壁”这一地名在《水经》中没有记载,而此“赤壁”在东汉时期又熟为人知。王粲笔下的赤壁位于长江北岸,位于汉水入江处(今武汉市)的下游,这个赤壁就只能是黄州赤壁。正确的解释:赤壁是书面语言,是雅称;赤鼻山,是人们口头上的叫法,是俗称。

此外,言当日大战为“赤壁之役”,最合乎当日水陆大战的情势,倘若是言“赤鼻山之役”,则与当日情势相去甚远。史家记述历史,这一点是绝对不会忽视的。

又,王象之言“周瑜自柴桑至樊口,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

王象之承认刘备驻屯樊口这一史实,比起王得臣来要务实一些。只是他太拘泥。试想当年曹军数十万人马,怎么会全部屯驻在赤鼻山上?将战略战术排除不论,几十万大军能聚集赤鼻山上,除非人象蚂蚁一般大小。事实上,赤鼻山并不高大,只是由于其地理地貌的独特而为人所重。赤鼻山的南端即赤壁矶头,此矶头实际上在樊口上游十里左右。当日曹军顺着赤鼻山由南向北驻扎,傍山临水,几十里连绵不断,直至乌林(今团风县城)、浦口(今举水入江之口)。王得臣所引《齐安拾遗》中所说的三江下口即在这段区域之内。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赤壁鏖战的三江口亦在其中。史载当日大战一为“赤壁之役”,一为“乌林之役”,是因为黄盖火烧了曹军在赤壁一带的船舰,大火延及到了江北岸上的营柴,曹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向乌林方向败逃,结果又遭到孙刘联军的包围。兵败如山倒,曹操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还保南郡”,以待他日“东山再起”。事实上,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夕兵屯樊口下游的西塞山下。当年曹操与孙权战书“欲与将军会猎于吴”,而周瑜在柴桑请命于孙权时说:“瑜请得精兵三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由于事态的发展,双方都未能如愿,结果在赤壁相遇。《三国志·吴主传》与《周瑜传》皆言“遇于赤壁”,这个“遇”字自然是不期而会。一个“遇”字,足证双方都未抵达自己的军事目的地而在途中相逢。

王象之认为黄州赤壁之说出于《齐安拾遗》,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最起码与他自己的所载相矛盾,因为他在《舆地纪胜》黄州赤壁诗门下收录了唐人杜牧、胡曾、孙元晏等人的《赤壁》诗若干数,而这些诗明确是吟咏黄州赤壁的。《齐安拾遗》为南宋人许端夫所撰,他将三江下口当作夏口,将武昌华容镇当作曹操当日兵败之华容,那是他个人的观点。但是,赤鼻山即赤壁,这是历史上许多先贤的共识,其中包括杜牧,也包括苏东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将苏东坡所有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综合分析,《赤壁赋》中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无疑而问,属于反诘句,绝非王象之所说的“疑似语”。

夏口,位于江南,即今武汉市的武昌。华容县治,位于江北,即今潜江县境内的龙湾附近,这是通过当代考古发现的。华容道,即通向华容县城的道路。事实证明,监利华容纯属附会。王象之言“华容,今监利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又,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收录唐人杜佑、李吉甫有关曹公洲的记述皆属于附会之辞,也是因为没有从理性上去认识当年的军事势态。当年曹操兵败于长江之北,这是铁的事实。然而,岳阳曹公洲位于长江之南,曹操在江上船舰皆被战火焚毁的情况下,他是如何抵达长江南岸的呢?难道他会飞吗?如此简单的问题,本不值得浪费笔墨!问题是,《元和郡县志》有眉有眼地说:“洞庭湖在巴陵县南,昔曹公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烧船。叹曰:‘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杜佑在《通典》中亦云:“巴丘湖中有曹洲,即曹公为吴所败烧船之处。”

显然,杜佑、李吉甫的失误是把周瑜病故地巴丘与曹操兵败的巴丘混为一谈了。周瑜身卒地巴丘即巴陵。曹操兵败烧船的巴丘是云梦泽。这一点就连力主江南赤壁说的南朝宋人盛弘之也有过记述,即“青草湖一名洞庭湖;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见《荆州记》)

云梦泽,《汉书·地理志》载:“南郡华容,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后汉书·郡国志》载:“华容,侯国,云梦泽在南。”东晋郭璞云:“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南朝刘徵之《永初山川记》载:“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荆州薮。故魏武帝与吴主书云:‘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便失道。’”

依前所述,古华容县城在今潜江县龙湾。那么,龙湾之南即古云梦泽,亦即巴丘湖。

汉人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说:“华容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北魏郦道元言:“夏水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

史料表明,赤壁之战前,曹操自江陵出发的水师为走捷径,是由夏水过巴丘湖,然后由汉水下出大江,即当事人所记“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见徐干《序征赋》)赤壁战败之后,曹操也曾“行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见王粲《英雄记》)赤壁战胜,刘备对周瑜说:“(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见《三国志·周瑜传》注引《吴录》)

将以上史料综合分析,当年曹操自江陵东下,为了节省至少500里水程,曾由大江左转进入夏水,走巴丘湖(云梦泽),然后从汉水下出大江至赤壁。而赤壁战败之后,曹操同样是由夏水经巴丘湖返回南郡。不独如此,赤壁战胜的孙刘联军也是由夏水经巴丘湖追到江陵的。由此可见,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的“巴丘”,指的是巴丘湖,指的是云梦泽。历史上人们将这个巴丘当作巴陵,其实都是错误的。历史上言赤壁在江南者更是错误的,因为曹操当年东下走夏水、穿巴丘湖(云梦泽),根本不经过蒲圻赤壁,也不经过郦道元笔下的乌林。杜佑、李吉甫指江南洞庭湖为曹操当日兵败烧船处,实在是大缪。

通过以上的剖析,江南赤壁说的理由无一能够立足。由于主张赤壁位于江南的唐人皆未言明其中的理由,而宋人王得臣与王象之先后提出了以上的说法,他们的错误理论又影响了后世数百年,故有必要进行如上的澄清。首创者的理由尚且如此,后来的仿效之说,辄自可不辨而瓦解。

综上所述,黄州赤壁是当年孙刘联军击败曹操的地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北岸的黄州赤壁,是铁的事实,正如康有为所言:“铁案如上搬不动,万牛回首唤哞哞。”(见靳极苍《赤壁战地考·序》所引)

相关话题

#赤壁文化研究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