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江南赤壁之说始于南朝。而最早提出江南蒲圻赤壁说的是南朝宋人盛弘之。
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说:“(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盛弘之笔下的赤壁与唐人李吉甫笔下的赤壁不是一回事,她并不是今人所说的蒲圻赤壁,因为盛氏明确记述“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而李吉甫笔下的赤壁是与乌林相对。盛弘之与李吉甫笔下的乌林皆指今洪湖乌林。
盛弘之虽然提出了这个赤壁位于蒲圻,但他并没有阐明其理由。
历史上最先沿袭此说的是唐人李泰,次为李善,紧接李善的是唐人李贤。李泰在《括地志》中说:“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李善注《文选》直接援引盛弘之以上所言。李贤注《后汉书·刘表传》说:“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李泰、李善、李贤行文皆简短。至于理由,三人皆只字未提。
李泰,生卒年为公元618-653年。李善,生卒年为公元630-689年。李贤,生卒年为公元652-684年。
唐人杜佑(735-812)是李泰的追随者。杜佑有开启赤壁战地的论证之功。他在《通典》中依据《三国志》的记述,认为“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邱,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方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摄,并是大江之中,与义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括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除此之外,杜佑在《通典》卷138州郡十三“蒲圻”条下说:“汉沙羡地,后置沙洲。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在州郡录中,杜佑还记载说:“巴丘湖中有曹洲,即曹公为吴所败烧船处。”
遗憾的是,杜佑只是在江北的义川赤壁与江南巴陵与蒲圻县交界处的赤壁进行论证,对于其它赤壁无一语涉及。杜佑笔下的“巴陵、江夏二郡界”、“即今(蒲圻)县界”的赤壁是泛指,与今人所说的蒲圻赤壁相距甚远。
义川即今汉川,汉安陆县地。后魏作义川郡。宋初改义川为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977),改曰汉川,属汉阳军。
历史上最早提出江南江夏赤壁说的是北魏郦道元。
郦道元(466或473-527)在汉人桑钦《水经》“江水左径止(上)乌林南”之下注曰:“又东径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在《水经》“江水左径百人山南”下,郦道元又注曰:“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郦道元以与江北百人山相对的赤壁山为周瑜、黄盖当年诈降曹操的起点,但他也没有谈出其中的理由,只能让人自己去遐想。郦道元笔下的乌林与盛弘之、李吉甫笔下的乌林是同一地点。
历史上最先赞成郦道元江夏赤壁说的是北宋人王得臣。
王得臣字彦辅,安陆人,北宋嘉佑四年(1059)进士。大约出生在公元1035年。政和五年(1115),王得臣撰就《尘史》一书。他在该书中的《江夏辨疑》一章中指出:“周瑜败曹公于赤壁,三尺之童子能道其事。然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一在齐安郡之步下;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予谓之郡之西南者,正曹所败之地也。……《周瑜传》曰:‘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夫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江水又东,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也。江水又东径大军山南。’由是观之,以大军山而考合其处所,可以无疑矣。《嘉鱼图经》所谓赤壁山在县西北步道七十里。比见诗人所赋赤壁,多指在齐安,盖齐安与武昌相对,竟以孙氏居武昌,而尝为曹公所攻,即战于此者耶!”
王得臣是历史上第三位论证赤壁战地的人。他忠于北魏郦道元江夏赤壁之说的理由是因为《三国志·周瑜传》中有“备进住夏口。……孙权遣瑜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的记载,进而断定“曹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明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者也。”竟陵,今湖北天门县。文中“汉水之侧、竟陵之东”的赤壁即唐人所说的 义川赤壁。齐安是黄州的前称,“齐安之步下者”即指黄州赤壁。王得臣文中“《嘉鱼图经》所谓赤壁山在县西北步道七十里”指的是李吉甫笔下的赤壁。从遣词来看,他对此说不甚经意。王得臣《江夏辨疑》以上记述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从王得臣“比见诗人所赋赤壁,多指在齐安”云云,足见此文写在苏轼谪居黄州之后。苏轼于公元1084年离开黄州,公元1101年病逝。《尘史》于公元1115年撰成。《尘史》脱稿之日,王得臣在后记中自言年将八旬。王得臣“操自江陵而下,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的观点被后世所有持江南赤壁说者视为精典之论。无论是持江夏赤壁说者,还是持蒲圻赤壁说者,皆用此条来否定江北黄州赤壁说。
历史上赞成郦道元江夏赤壁说的第二个人是南宋赵彦卫,赵彦卫传承了王得臣的说法。继赵彦卫之后,南宋人王象之是论证赤壁战地的集大成者,他在《舆地纪胜》中明确指出:“道元乃后魏人,去三国尚近,考验必得其真。”
据今日所存资料来看,王象之是历史上最先解释江南赤壁说所持理由的地理学家。不过,他是在赵彦卫否定江北黄州赤壁说的基础上进行阐述的。王象之认为:“黄州之说,盖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赤鼻山见《水经》),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县华容镇为曹操败走华容道,其说尤缪。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在武昌县),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今赤鼻山乃在江北,亦非也……东坡《赤壁赋》中皆疑似语。”王象之以上所说的三条被后世论证赤壁在江南者奉为精典之论。也就是说,持江南赤壁说者无一不是在以上三条上大作文章。
历史上最早提出乌林与赤壁相对的是唐人李吉甫。
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说:“蒲圻县,本汉沙羡县地。……吴大帝分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本属长沙郡,隋割属鄂州。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李吉甫虽然提出了乌林与赤壁相对的这一前所未有的说法,但他并没有阐明其理由。与杜佑一样,他依据《三国志》的记载,否定江北的川赤壁,指出“曹公即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周瑜水军退,并是大江之中,与义川殊为乖缪。盖是侧近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除此之外,李吉甫又在岳州巴陵县下记载说:“洞庭湖,在县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湖口有一洲,名曹公洲。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古云梦泽也。曹公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李吉甫是历史上第二位论证赤壁战地者,他紧接唐人杜佑之后,先于北宋人王得臣。李吉甫否定江北的义川赤壁,提出“乌林与赤壁相对”的观点,实际是否定盛弘之与郦道元的说法。有关洞庭湖、巴丘湖的记述,可以看成是他的论据。
历史上承传李吉甫江南蒲圻说者有北宋人乐史。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说:“赤壁在(蒲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岸,即曹操为周瑜所败之处。”乐史没有谈出其中的理由,也没有强调“乌林与赤壁相对”。除此之外,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了蒲圻县的建置沿革,即“吴黄武二年(223)置蒲圻于竞江口。隋开皇十三年(592),洪水泛滥,县遂飘流,就鲍口。”竞江口,位于今嘉鱼县的西凉湖畔。鲍口,今蒲圻县城所在地。乐史的这一记载,证实了唐宋蒲圻县治皆在鲍口。问题是,李吉甫言“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而乐史却言“赤壁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二者似乎不尽相同。
继乐史之后,北宋人欧阳忞在《舆地广记》中沿袭此说。但他也只是记述“(蒲圻县)有赤壁山,汉末孙权遣周瑜与刘备并力败曹公于此。”欧阳忞没有谈出其中的理由,也没有强调“乌林与赤壁相对”。他究竟是尊盛氏之说,还是尊李吉甫之说,不得而知。
历史上承传李吉甫的赤壁说者,南宋人中有张邦基。张氏在《墨庄漫录》中云:“今岳阳之下、嘉鱼之上有乌林、赤壁,盖公瑾自武昌列舰风帆便顺,溯流而上,遇战于赤壁之间也。杜牧有《寄岳州李使君》,云‘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则此真败魏军之地也。”只是张邦基与前人一样,也没有阐明其中的理由。
继张邦基之后,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承传李吉甫的赤壁说。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鄂州·景物下记载说:“赤壁山,唐章怀太子注《刘表传》云:‘赤壁,山名,在今鄂州蒲圻县。’《元和郡县志》亦云:‘赤壁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船处。’盖唐蒲圻临江之地,今析嘉鱼,则在嘉鱼明矣。”除此之外,王象之在该书汉阳军·景物上又记载说:“嘉鱼之说,盖出于唐人章怀太子注东汉《刘表传》:‘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通典》引《括地志》亦与此同。《元和郡县志》则云:‘赤壁山在蒲圻县。’”王象之以上文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盛弘之的名字,但他实际上是把李贤、李泰、杜佑与李吉甫加以区别,其目的也就是说李贤、李泰、杜佑笔下的赤壁与李吉甫笔下的赤壁不是一回事。“《元和郡县志》则云‘赤壁在蒲圻县’”十三字中的“则”字内含极其丰富。不过,王象之是赞成北魏郦道元的说法,他的这一记载也只是客观地记述。
在历史上承传李吉甫的赤壁说者当中,南宋末年人谢叠山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谢叠山曾在《赤壁诗序》中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乃沔阳境。有烈火冈,上有周公瑾庙。至今土人耕地,得弩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谢叠山此说因是建立在文物的考证之上,被后世论证蒲圻赤壁为孙曹战地者视为最有说服力的一条证据。
继谢叠山之后,元人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孙刘联军)进,与操遇于赤壁”之下注曰:“《水经注》:‘江水自沙羡而东,右径赤壁山北。’《郡县志》:‘赤壁山,在蒲圻西百三十里,北岸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船处。’杜佑曰:‘赤壁,在鄂州蒲圻县。’《武昌志》:‘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巴丘,今巴陵;华容,今石首也。黄州赤壁非是。今之华容县,则晋之安南县也。’”
李吉甫的赤壁说经过乐史、欧阳忞、张邦基、谢叠山与胡三省的承传之后,明人周圣楷在其《赤壁考》中作了系统地阐述。周氏在文中说:“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当以嘉鱼西者为是。唐《元和志》云:在蒲圻县西,与乌林峰对。盖初蒲圻地,今属嘉鱼也。史称昭烈居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史称赤壁初战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宋谢叠山云:‘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阅赤壁。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乃汉阳境。有烈火冈,上有周公瑾庙,至今土人耕地得弩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以今嘉鱼赤壁合之,信为瑜破曹操处无疑,其它四处皆非是。若黄州赤壁原名赤鼻,苏文忠特借事讥当时用事者尔。”
自周圣楷将南宋人王象之的理论与谢叠山的《赤壁诗序》结合之后,明清以降,是凡主张蒲圻赤壁说者,皆仿效其说,新意不是很多。
附:蒲圻县,汉沙羡县地。三国吴大帝孙权始置蒲圻县,故城在今嘉鱼县西南竞江口。由于洪水泛滥,县治漂流,隋移县治于鲍口,即今治。
嘉鱼县,汉沙羡县地,晋分置沙阳县,隋省县入蒲圻,于其地置鲇渎镇。五代南唐保大年间升为嘉鱼县。
李吉甫笔下的赤壁在唐时属于蒲圻县地,位于县西北,自五代以后此赤壁属嘉鱼县地域,位于县西南。建国后,将原属嘉鱼县陆水以西的赤壁一带仍划归蒲圻。史书中言蒲圻县西北赤壁与嘉鱼县西南赤壁系指同一地点。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