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祥先生最近修订发表的《鄂东地区亟待开发的六大文化》,昭示本地开发历史文化应从多方面展开,而不宜单打一、只着眼开发一种文化。王先生这一思想我很赞同。但所开发的历史文化不宜过多,彼此间尽量减少重复为上。下属各县区(市)可以不同而各有特色的文化。王先生所指的这六大文化彼此间就有不少交集、重叠。如苏轼文化大都可归纳于流寓文化中。再说吴楚文化:宋代后文人喜说吴头楚尾,其实应指大冶、黄石以东的赣北与皖南地区,当时是吴楚两国交界之地,完全不在黄冈与鄂州疆域内。吴楚文化中的吴字似可去掉!鄂州前些年成立了“吴楚文化研究会”,还出过版《吴楚文化研究》大型论文集。三年之前我曾用千字文向他们进言,鄂州的吴文化应是三国时的东吴之文化,与春秋时的吴国毫不相干。2021年11月鄂州出版的研究鄂文化与鄂楚文化的《鄂州文博》论文集时,把两年前拙旧作《兼谈鄂州应重点关注的古文化》千字文,特别收入其中,并为此一篇短文竟列了一个专栏“吴楚文化研究”,这似乎是鄂州向吴国文化告别的解读吴楚文化最后一篇了。
黄冈,在战国时期虽然完全在楚国疆域内,但除了与邾城相关的下述两件事和吴军陷郢途径柏举(在黄冈麻城境内) 与楚国打了一場硬战外,似乎看不到更多的楚国名人和大亊在黄冈发生(暂不计考古文化) ,故本文未把楚文化作为黄冈的重点历史文化了。
窃以为黄冈市特别是黄州区当前应着重研究三种历史文化,即:一,邾城及其遗址有关的文化;二,以赤壁古战址为核心的三国文化;三,以北宋苏东坡为主、以先后任黄州太守的唐代杜牧和北宋王禹偁为辅的历代名人文化。以下对这三种文化各介绍几句。
一,与邾城及其遗址有关九件史实:1邾城的由来与楚迁封邾君此城(有学者研究邾城前身即楚国弦城,西周至春秋早期的弦子国都。这就把黄州的历史追朔到西周了);2战国末楚抗秦的军事堡垒(邾城周边大量战国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兵器可证);3秦衡山郡址与项羽封吴芮的衡山国都;4西汉两任刘姓衡山王国都与衡山王刘赐被灭国;5衡山国灭后,从西汉中期直至东汉末降格为隶属江夏郡的邾县;6东汉末甘宁长邾;7三国时陆逊城邾,由此邾城升格为其辖地相当于今黄冈市的东吴的统县政区蕲春郡之首府;8东晋咸康时邾城被后赵胡骑践毁、守城的毛宝率六千军士赴江死难;9东晋末龙骧将军蒯恩赴邾城遗址下游不远处建横江馆,以纪念抵抗胡人侵而横江死难的本朝六千将士(直到此时,历史上尚无一人确指此处是破曹赤壁) 。
二,北宋囯家主编的《祥符州县图经﹒黄州卷》已确指黄州赤壁矶“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大力推荐王粲《汉末英雄记》赤壁战址在汉水出江口下游北岸说。虽然《太平御览》摘录了盛弘之《荆州记》几十条、摘录郦道元《水经注》多达一百几十条,却对于盛氏、郦氏有关赤壁、乌林战事的邪说则完全淘汰、一字不录!北宋社会的主流舆论主张赤壁之战战址在黄州。但从南宋中期赵彦卫的《云麓漫抄》对于黄州赤壁不在樊口之上而却与樊口相对而提出強烈质疑后,南宋后期及元明清直至现代,社会舆论的主流大都不赞成黄州赤壁战址说了,甚至包括在黄州生活过多年的世界著名大地理学家杨守敬在内。从公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现代黄州赤壁战址说者提出了赤壁战址在团风乌林与在黄冈百里赤岸上端两说,则克服了《云麓漫抄》的质疑。如何进一步发掘与完善团风乌林的早期史料证据与对黄冈赤岸的具体走向予以实证,则似乎是本地赤壁战址说者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三,历代名人文化以苏东坡为主、为核心是无庸置疑的,为什么提出要以杜牧和王禹偁为辅呢?因为此二人不仅仅先后充当过本地最高负责人黄州太守,而且前者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有《杜牧诗集》与《杜牧文集》传世,人称“小杜”。所谓小杜表示仅次于“老杜”——诗圣杜甫,可见杜牧在我国文学界影响之大。后者王禹偁则是贫寒起家、以直谏得罪权臣而贬至黄州的。有《小畜集》传世,为北宋初文坛领军人物,当代就被人们称为“王黄州”!可见王禹偁对黄州影响之大。此二人不仅是黄州历史上的赫赫有名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著名人物、学者,是黄州史上的不可抹杀的亮点。开发黄州历史文化不能仅仅提苏东坡,在苏轼之前的大诗人杜牧与大文豪王禹偁难道不值一提?用他们来辅助苏轼不就更擦亮和更丰富了黄冈的历史名片吗!但杜牧与王禹偁二人在黄州的遗址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黄州历史上还有不少名人名事,如黄梅的禅宗四至六祖、红安滠源乡出身的对中国儒学有重大影响的二程兄弟、英山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蕲春的明代医圣李时珍等等都值得研究。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