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自古至今大战役的命名原则:蒲圻石头关、江夏赤矶山、嘉魚东北江滨等三地绝不能冒称为赤壁战址
理由其实很简单——中国历史上对较大战役常谓“xx之战”(或曰xx之役)均是以决战发生的地址来命名的。例如: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今地河北涿鹿县南)、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今地河南淇县南)、齐桓公伐鲁的长勺之战(今地山东莱芜)、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今地山西高平市长平村)、项羽伐秦的巨鹿之战(今地河北平乡)、刘邦灭项羽的垓下之战(今地安徽灵璧县东南)、袁绍与曹操间的官渡之战(今地河南中牟东北)、东吴破刘备的夷陵之战(今地湖北宜都北)、前秦攻东晋的淝水之战(今地安徽寿县的东南方)、乃至元末朱元璋攻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今鄱阳湖),上举诸战役名中的涿鹿、牧野、长勺、长平、巨鹿、垓下、官渡、夷陵、淝水、鄱阳湖等无一不是双方决战的地址!直到上世纪中日间的平型关战役、台儿庄之战等等也无不是以决战地域来命名的。
依据中囯大战役命名的原则:赤壁之战中的赤壁也必须是双方决战的地址!本书反复強调的史实:“曹操被孙刘大败之地名赤壁”也必然与此大战役命名原则的相符。然而蒲圻石头关、江夏赤矶山、嘉魚东北江滨三处按主张者的描述不过是东吴方的营地或出征地罢了,绝不是周瑜、黄盖火攻曹营之战即赤壁之战决战的处所!故把蒲圻、江夏与嘉魚东北江滨三处所谓赤壁定为赤壁战地,显然直接与凡大战役“xx之战”自古至今的命名法规则抵触!蒲圻石头关、江夏赤矶山、嘉魚东北江滨等,按论者的描述充其量不过是东吴方的营地或出征地而已,绝不能以其地名命名战役!
二,考证赤壁战址的南北朝史料,有可肯定的与必须证伪的两大类。主张蒲圻、江夏、嘉魚东北三处赤壁的史料理应证伪
笔者早已揭明赤壁战址黄州说有四条汉末魏晋时的史料根据。这是史上其它赤壁战址说所望尘莫及的!
著名文史工具书《辞海》所肯定的战址赤壁仅有两处,即蒲圻赤壁与江夏赤壁(因入民国后江夏设立武昌县,故又称武昌赤壁),加上《大清一统志》提出、杨守敬称之其“所定最确”的赤壁则在嘉魚县东北江滨。除北宋时期赤壁战址黄州说曾占社会舆论主流外,它们便是历史上最为流行的三处赤壁之战战址。然而追溯这三处赤壁战址历史根据,最早不过南北朝的盛弘之的《荆州记》与郦道元之《水经注》说,三者甚至连一条汉末魏晋时的史料根据也没有!
在待版拙书中,笔者详细论证了不可能寄希望于用现代科学的手段——依据考古发掘与依据地形、地貌的科考——来对流传的诸种赤壁战址说一一作出可靠的鉴定结论。只有从历史文献上来追根溯源,才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換言之赤壁之战战址以及与其密切关连的曹操进军、撤军的路线等等,是一个必须依靠文献学来解决的历史地理问题。
因此笔者在史料证据的分析上与使用上,纠正了南北朝及唐宋以降论者的误区而有所突破。強调了:
甲,只有汉末魏晋时的史料才是可直接依据的核心史料——它包括:⒈ 汉末至与陈寿同时代西晋时出现的主要史料;⒉ 东晋形成的次要史料;
乙,由于南北朝有关赤壁战址开始产生争论、其史料应该分为可肯定的与必须否定的两大类:⒈与汉晋史料相吻合而不抵悖,则可与东晋形成的次要史料等同视之;⒉与汉晋史料相悖谬而必须证伪、淘汰的史料。
例如,《三国志·吴书》火攻破曹之地——赤壁与乌林,两名混称而不加区别,足以说明有且只有两种可能:或者赤壁与乌林是一地两名;或者虽是两地却紧密相邻!而绝不可能是盛、郦二氏所釆陋巷传闻所言的赤壁是江南黄盖诈降军队的出发地,火攻破曹之地却远在上游一百六十里外的北岸乌林!这直接与《三国志》中的《吴主传》《周瑜传》《黄盖传》《刘先主传》《诸葛亮传》中“战于赤壁,大破之”及“ 败于赤壁”、“破于赤壁”大唱反调,也同时与可靠的东汉史《后汉纪》卷30以及《华阳国志·刘先主传》等等关于周瑜战败曹操于赤壁的记载直接抵啎,也与《后汉书·献帝纪》揭示出赤壁与乌林紧邻的历史真相背道而驰,是首先必须予加以证伪和否定的。
三,为什么说盛弘之《荆州记》所谓“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是完全不能成立的邪说
作为历史上盛传的蒲圻赤壁与江夏赤壁(也是著名工具书《辞海》所肯定的仅两处可能的赤壁战址),其被今人大加推崇并视为最早、最权威证据的是:南朝宋时盛弘之《荆州记》一处条称“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并不是指蒲圻县治一百里外的南岸处名赤壁,而是说蒲圻县沿江长达百里的南岸叫做赤壁。然而长江自出峽后的荆江段,自古至今根本不存在有长达百里的赤岸、赤壁!盛氏之说显然与客观存在的地理地貌不符!
笔者曾因庾信在《哀江南赋》中称樊山钓台斜对岸的黄州沿江一带名赤岸又称赤壁与盛弘之的“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这两个问题,曾专程请教于学长、华师大地理系博导(时任武汉市地理学会的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刘盛佳。刘盛佳先生讲:不管是赤壁也好、赤岸也好,它们的出现应与红层外露(本世纪才正式命名为丹霞地貌)有关!刘先生提到他和叶学齐先生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湖北省地理》一书早就指出:“江汉平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拗陷的红层盆地,因为中部被第四系沉淀物所覆盖,只有在平原边缘才散见红层外露。”刘先生还指导我说:“在江汉平原的西部边缘的宜昌市、东部边缘鄂东北地区的黄陂、新洲、黄冈、蕲春等县则有较大面积的红层出露。如黄州上起举水入江口下至黄州汉川门西边的矶头沿江一线正显现红层外露。蒲圻赤壁景区所见到的几个小山丘(按;即所谓金鸾山、南屏山、石头山)都没有红色沙砾岩出现,其沿江百里根本沒有红层出露的地质地理条件!”换句话说,对于正处在江汉平原腹部之对岸的蒲圻沿江百里之南岸,根本就没有出现赤壁、赤岸的可能!刘盛佳的对黄州赤壁长岸与蒲圻赤壁的判断若干年后已被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研究会第一任会长黄进教授所证实。据黄冈日报2017年9月30日报到:中山大学前地理系主任黄进曾在1999年10月2日、2002年4月19日、2008年9月27日三次来黄州赤壁踏勘,肯定其为丹霞地貌,并采岩样经中山大学地质考古年代室验室对样品测试,得出结论是:黄州赤壁所在的黄冈龙王山年龄为108.74万年,龙王山的相对高度为63.44米,黄冈多年平均水位为20.36米。黄教授1999年10月6日还专程去蒲圻赤壁考察过,发现该处陡崖不足20米,由灰白色或淡白黄色的侏罗纪沙岩组成。蒲圻赤壁绝非丹霞地貌。蒲圻沿江百里之南岸根本不存在赤壁。
本章课题五,列举了包括《三国志》在内的众多魏晋史料足以证实“破曹战址赤壁只能在长江北岸,被火烧的赤壁绝不可能在江南”!然而赤壁之战两、三百多年后的盛弘之以及其追随者郦道元却说什么:江南赤壁山是周瑜黄盖诈曹的出发地,上游160里外的乌林才是破曹战址云云。《三国志》记载得明明白白:赤壁是周瑜火攻曹营之处、是曹操战败之地,而绝非什么“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于乌林”的出发地!《三国志·吴书》火攻破曹之地——赤壁与乌林,两名混称而不加区别,足以说明有且只有两种可能:或者赤壁与乌林是一地两名;或者虽是两地却紧密相邻!而绝不可能是盛、郦二氏所釆陋巷传闻所言的赤壁与乌林,是二者分处南北两岸、且相距一两百里外分居上游、下游的两个地方!
盛弘之公然与《三国志》多篇纪传的记载大唱反调,也与上举《辨亡论》《华阳国志》《江表传》《后汉纪》《后汉书》《英雄记》等诸多魏晋史籍条文一致揭示出赤壁是破曹、败曹之地的史家共认的客观史实直接抵牾!应该彻底予以否定!从唐代起千百年来不少人以盛、郦二氏之说为主要依据而传播出赤壁战址的蒲圻说、江夏说、嘉魚东北江滨说等一系列的主张是完全可以证伪的!
(以上三课题,均摘自待版拙著《赤壁之战的历史真相及其流传史》)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