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蒲圻赤壁质疑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王琳祥2022-07-01

1、蒲圻赤壁之说始于唐代,时间过晚所谓“赤壁之役”,必是先有赤壁,后有战役。因大战在赤壁发生,故名“赤壁之役”或“赤壁之...

1、蒲圻赤壁之说始于唐代,时间过晚

所谓“赤壁之役”,必是先有赤壁,后有战役。因大战在赤壁发生,故名“赤壁之役”或“赤壁之战”。换言之,赤壁在大战之前,就是名扬遐迩之地。

早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约165-212年)替曹操作书与孙权时说:“昔赤壁之役,遭罹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建安七子集》)曹操自书于孙权亦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得其名。”(虞溥《江表传》)东吴史官韦昭亲撰《吴书》说:“赤壁之役,(黄)盖为流矢所中。”结合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说的“曹公败于赤壁”,孙、曹大战之赤壁在东汉时期早已经是有名之地了!

蒲圻赤壁之说,最早见于唐人李泰的《括地志》:“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括地志》成书于公元638年—642年,上距赤壁之战已有四百余年。稍后,唐章怀太子李贤(652—684年)为《后汉书·刘表传》作注时沿袭此说:“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一百余年后,唐人杜佑(735—812)在《通典》卷138“蒲圻”条下说:“汉沙羡地,后置沙洲,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于赤壁,即今县界。”并直接引《括地志》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而唐人李吉甫(758—814年)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则首创“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的说法。李贤、杜佑皆是沿袭李泰之说,均未指出赤壁的所在,但李吉甫指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813年。

李吉甫笔下的乌林即今洪湖乌林。李吉甫笔下的赤壁在隋代名之为石头山,唐宋人称之为石头口,或称蒲矶山。李吉甫的说法,后人多有批驳,如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嘉鱼县图经》并云‘此地无赤壁’。”稍后的《大清一统志》也认为:“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新志遂以为在今嘉鱼县西南,盖误以为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按,唐人笔下的蒲圻县西赤壁与清人所说的嘉鱼西南赤壁为同一个赤壁,因建置沿革变化,隶属关系不同所致。

以上宋人清人的考证,说明蒲圻境内没有赤色的崖壁,蒲圻县西的石头口古代也不叫赤壁,只是因《括地志》、《后汉书·刘表传》注和《通典》谓“蒲圻县有赤壁”,而《元和郡县图志》又明确指出“乌林与赤壁相对”,后人才将石头口改名为赤壁的。

2、蒲圻石头口山色不赤,“赤壁”纯系附会

所谓“赤壁”,顾名思义,必定是赤色的崖壁。

到过蒲圻赤壁的人都知道,蒲圻石头口的摩崖为麻黄色。山色不赤的石头口,称之为“赤壁”,颇有名不正而言不顺之嫌。

查蒲圻石头口,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无一字记述,但在《隋书·地理志》的鄂州蒲圻县下却有“石头山”的记载。史料表明,石头口在南北朝时期乃名不见经传之地。

翻阅唐代诗集,唐人张九龄与戴叔伦皆有《石头口水驿》之诗,二位大诗人的诗题皆是以石头口相称,而不以“赤壁”为名,足见唐人除了李泰、李贤、杜佑、李吉甫之外,史家大都不以蒲圻石头口为鏖兵之赤壁。李吉甫将“石头口”改称为赤壁,让人莫明其妙。

石头口为什么被改称为“赤壁”?古今史书都没有明文记述,仅当代《中国名胜词典》有如下介绍:“赤壁之战遗址,古名石头关。在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相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火攻,大破曹操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

按照《中国名胜词典》所言,古名石头关的蒲圻赤壁是因赤壁大战的烈火映红了江南岸才得名“赤壁”,这个“赤壁”显然是后人附会的。因此,蒲圻“赤壁”绝不是大战之前早就遐迩闻名的赤壁。

3、石头口摩崖上的榜书“赤壁”二字系明代人张庭所书

在今人所说的蒲圻赤壁摩崖之上,书刻有楷书“赤壁”二字。由蒲圻县地方志办编写的《三国古战场赤壁》一书以南宋末年的诗人谢叠山(1226—1289)《赤壁》诗之序“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为证,说它是周瑜亲笔所题。《中国名胜词典》亦主张此说。

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会懂得,石头口摩崖之上的楷书“赤壁”二字,绝非周瑜亲书。其理由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通行的文字是隶书,楷书始于三国后期。石头口崖壁上的“赤壁”二字,具有典型的颜柳风格,故其书刻时间,绝不会早于唐代。即使谢叠山亲睹了“赤壁”二字,也绝不可能与赤壁之战的当事人周瑜相关。因为赤壁战址之争,始于南北朝,至南宋末年已有好几百年了!好事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

有趣的是,2011年6月10日,《光明网》、《赤壁网》为了证明蒲圻石头口为孙曹战地,先后发表了一篇为《摩崖石刻,赤壁之争重要佐证》的文章,披露蒲圻石头口摩崖上的两个大字“赤壁”,出自于明人张庭之手。其原文如下:“去年,湖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陈飞博士,冒险攀登,将崖壁上的题词、印章等10处石刻拓片、拍照,并请众多专家协助,对其一一考辨、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明代学者张庭的题记:‘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赋后,人但知黄州赤壁,此地遂泯灭没无闻。嘉靖戊申仲冬,予与宪副曹君亨泊舟山下,徘徊瞻眺,慨然太息,因大书岩石以识。眉山张。’”嘉靖戊申即公元1548年,上距赤壁之战已有1340年了。

4、石头口和洪湖乌林的地理方位与史书的记载不符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说:“至战日,(黄)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北军败,曹公退走。”

北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云:“(黄盖)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艘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从以上史书的描述可知,当年黄盖是借东南风纵火烧尽江北曹船且延及岸边营柴的。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西向东而流,大江两岸以南北为称,因此,黄盖水军的屯驻地点必定是曹军的下游,即东南方位,而曹操大军显然是驻扎在西北方位的长江上游。

但通过实地考察,学者们发现江南的蒲圻石头口与江北的洪湖乌林,实际的地理方位刚好与史书的记载相反。所谓的乌林,在蒲圻石头口的下游,所谓的赤壁,却是位于乌林的上游。

蒲圻县地方志办编写的《三国古战场赤壁》说:“黄盖湖,赤壁南八里,黄盖训练水军之地。上溯太平城,当时为东吴粮草屯积之处,由太平口入江。赤壁之战时,黄盖即于此地,率艨冲斗舰,顺东南风而出击乌林曹军。”《辞海》说:“乌林,古地名,即今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南岸陆口相对。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大败曹操于此。”陆口,在蒲圻赤壁下游,《三国古战场赤壁》说其“西距赤壁山七公里”,也就是在蒲圻赤壁的下游七公里。

经实地考察,黄盖湖在蒲圻石头口的西南方,并非位于赤壁之南。洪湖乌林的最高点黄蓬山处在黄盖湖的东北方位,且与蒲圻赤壁下游七公里的陆口相对。倘若当年大战黄盖从此湖出发,“中江举帆”后,他无论怎样调整也不可能凭借东南风来纵火焚烧江北曹船。倘若是黄盖在此去北军二里余才放火,由于东南风向,他不仅烧不着曹船,相反会首先焚烧自己,更谈不上延及江北岸曹军的营寨了。凡此种种,错乱差谬,古今人将蒲圻“赤壁”作为曹操大败之地,实难自圆其说。

正因为如此,《三国古战场赤壁》的作者不得不作如下解释:“还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均载明的是南风,而非东风,自唐杜牧时起始有‘东风’之说,孙、刘联军与曹军南北对峙,联军顺南风烧北船,这就更符合今天的地理环境了。”

有必要强调,《三国志》并非“均载明的是南风”,仅南朝宋人裴松之(372-451)为《贾诩传》作注,为了文词精练,有“凯风自南”的说法。记述孙吴顺东南风火烧江北曹船的是裴松之援引的《江表传》,作者虞溥为西晋人,比裴松之早一百多年,裴松之绝无与虞溥分庭抗礼之意!北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力主“时东南风急”,即是最好的注解。

有学者认为,尽管持蒲圻赤壁说者不顾《三国志》的注中已有“东南风甚急”这样重要的文字,谎言“《三国志》均载明的是南风”,强调“联军顺南风烧北船,这就更符合今天的地理环境”,但这种削足适履的作法,其结果是欲盖弥彰。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持蒲圻赤壁说者的以上文字,实际上已承认蒲圻“赤壁”与史书记载的方位不符,亦即变相承认了蒲圻石头口并非孙、曹鏖兵之赤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