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哀江南赋》所指的赤壁战址比《水经注》所录赤壁可靠性高得多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梁敢雄2022-06-25

自古至上世纪90年代初,黄州赤壁战址说除汉晋时的《英雄记》、《辨亡论》与《江表传》有所指与东晋时干宝《捜神记》及袁宏《东征...

自古至上世纪90年代初,黄州赤壁战址说除汉晋时的《英雄记》、《辨亡论》与《江表传》有所指与东晋时干宝《捜神记》及袁宏《东征赋》有所提示外,最早确指赤壁战址在黄州,当为晩唐时黄州太守杜牧的几首涉及赤壁的诗。然而杜牧有《樊川文集》传世,对赤壁战址却吝一言,且时间有嫌较晚。唐代早中期几部有影响的地理总志几乎一致主张赤壁战址在蒲圻,似已盖过了杜牧的赤壁诗而不被后代地志重视。

一,本人在九十年代初考证赤壁战址的第一篇文章中,就拿出了梁朝庾信《哀江南赋》这一力证赤壁战址在黄州的过硬证据:即该赋明确指出黄盖火攻曹营之地在鄂州西山斜对岸的赤壁矶上游人称赤岸一带!这一史料比杜牧的赤壁诗更明确、更可靠,且早了近三百年!从而将确指赤壁战址在黄州的史据由晚唐上溯到了南北朝时代。{记得当年贺、王等先生与丁永淮师辨论赤壁战址是否在黄州时,丁不赞成贺、王等的在黄州说。一年后我持解读《哀江南赋》力证赤壁战址在黄州之文见丁师,丁师才由信服《哀江南赋》所言,转而支持赤壁战址在黄州。}

二,由于《水经注》是古代地理学中的权威著作,而作者北魏郦道元在该书中主张:江南赤壁山为黄盖军的出征地、上游很远于今洪湖的下乌林才被认定为黄盖破曹军之地,此后为历代大多数地志所遵从。这就是当今江夏赤壁、嘉魚东北赤壁的主要依据,也是蒲圻赤壁的依据之一。这三种赤壁说者将《水经注》吹嘘为确指赤壁与乌林具体地址于北魏就已出现的史料。考虑到北魏在东晋末已出现,故包括笔者在内,人们长期误认为北魏《水经注》较梁代《哀江南赋》早得多,故默认其史料的价值远超过《哀江南赋》。

三,近年来笔者将二者的年代作了细致地考察,在设法厘清了《水经注》的成书年代后,才发现它与庾信《哀江南赋》追述赤壁战址在黄州赤岸所反映的年代都在同一时期——梁武帝晚期,已进入南北朝中期之末,《水经注》成书并不早!

《水经注》写作年代学术界至今仍似缺乏研究。据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1999)转述胡适研究的结果:《水经注》成书于北魏延昌至正光五年间,即成书于公元512-525年!近有学者据《水经注》中出现最晚史实的年份为郦氏亲登淮南八公山之年即孝昌元年(525年),而郦道元仅在两年后就遇害身亡了。故《水经注》搁笔遗书在公元525年至527年(见徐中原的《水经注研究》)。

今按:《哀江南赋》虽是庾信晩年追忆所作,但其追亿的年代则在梁太清二年即公元548年,庾信因侯景之乱由建康逃往江陵途经鄂州,于鄂州西山钓台眺望斜对岸黄盖火攻之地——赤壁战址所在地鄂东赤岸时的情景。可见《水经注》成书仅比庾信追忆太淸二年的赤壁战场早21-23年。二者的时效价值应认为无甚差别!

由于郦道元一生未到过江南,对位于长江流域的赤壁之战战址只凭流入北方旳江南传闻而录。而庾信在《哀江南赋》对赤壁之战的具体地址——今黄州赤岸的描述,却是他亲身经历的所见!当然比《水经注》所言的可靠性得多!总之:就能确指赤壁战址的具体地址的史料而言,郦氏在《水经注》中提供的证据,其可靠性远不如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所言。

相关话题

#赤壁文化研究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