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人使了个绊子。跌了个大跟头,差点连小命儿都没了。
一切源于帝国的财政问题。北宋王朝的地缘战略压力很大,不得不保持在西部和北部保持大量的军事力量。
为了保持帝国内部政治平衡,制约武官,预防唐末和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出现,北宋又加大科举力度,提高文官待遇,实行以文制武的政治方略。文官的职数和开支,较前朝增大了很多。
以田赋为主的农业税远远不够帝国的开支,于是财政成为王朝最大的压力。
由范仲淹和王安石相继推行的改革,无论是内容和形式,无非两条。一是增加行政性收费项目,二是政府直接参与经营,参与市场分配。
一开始苏轼是地方官,并没有转入到朝堂之争。王安石以改革上台,一直到两次罢相,剧烈的人事变动对苏轼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苏轼对于新法的态度,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作为一个新法的执行者,对新法的利弊他是有着直观的认识。一方面他能感受到部分新法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他又要直接面对新法在执行中带来的弊端和影响。
但是他的文字表现力很强,非常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体会。他的一些牢骚语言,因为文字的生动形象又被广为录用和传播。即便是在做地方官,其影响又往往达于朝堂之上。
王安石之后的改革派,依然在跌跌撞撞的施行新法,对于苏轼这样话语权极大的人,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杀鸡儆猴。
在这一点上,皇帝和改革派是有共识的。即便不从物理上消灭苏轼,最起码。要尽可能剥夺他的话语权,为心法的执行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之下,这个政治大V,被赶到了黄州。
让人没想到的是,皇帝把苏轼赶到赶出了官场,赶到了体制外,把他送回民间,而人民却把他送上了巅峰,甚至送上了神坛。
皇帝输了,人民赢了。黄州是个好地方。
明天续说《人在体制外》。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