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黄州市北郊有古邾城址遗址。宋代称之为女王城,明清方志大多称其为汝王城、吕王城、吕阳城等等,其实都是邾王城之音讹。也有方志认为它与楚春申君迁邾有关而称其为黄歇垒、永安城的。从民国起近百年来人们一般称其为禹王城。此处春秋时已有城址,本地学者推断它最早当为春秋弦子国都后为楚之弦邑之遗址,至战国时才复修为楚迁封邾君之邑。
位于今山东曾为鲁国附庸的邾国为楚所灭,这是众多史料的一致共识。至于楚迁邾于江北,则是西晋至南北朝时的史料,如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晋所修的志书多称为记)、北魏《水经注》、南朝梁刘昭注《续汉志》等四部志书的一致主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下称其为郦注)其江水篇有一段较为系统地介诏了江北邾城历史的记载,可谓邾城简史。郦注曰“江水又东径故城南,楚宣王[ 据郦注所采信并依据的更早史料《太康地志》与《晋书地道志》关于迁邾的记载,此处“宣王”二字衍。且公无前340年楚宝王过世后,关于邾或邹、驺的记载仍史不绝书,更证明不存在楚宣王灭邾之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晋咸和中庾翼为西阳太守[ 此处郦注微误。
《晋书》载:庾翼在豫州侨迁南方后一度曾任其刺史,而未任豫州所辖的西阳郡太守。《晋书·成帝记》明文记载晋咸和三年邓岳为西阳太守,成康时樊俊则继任西阳太守。],分江夏立。咸康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为石虎将张格度所陷,自尔丘墟焉。城南对芦洲。”郦注着重在邾城的起始与毁亡,中间经历有些省略。下文中凡史料与郦注同者一般不再举,郦注省略或与之不同者则补充之(至于郦注有误处则见页下注)。
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率兵救赵解邯郸之围后,楚军顺道于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25年)正式取鲁地,并将鲁倾公迁封于莒”[ 见罗运环《楚国八百年》P377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然而正如《左传·哀公七年》云“鲁击柝闻于邹”,故灭鲁的同时灭掉与其柝声相闻的邾国是战争地缘形势所使然。与迁封鲁君于废莒国之同时,楚相黄歇修复江边废邑将邾君南迁至此而被人们号之邾城,完全在情理之中。后世方志有称邾城遗址为黄歇垒或曰永安城者皆因此故。秦代有衡山郡[见岳麓书院藏秦简编号为383号与1221号简文分别载有“署衡山郡”与“戍衡山郡”。],秦亡后如《郦注》所言吴芮被封为衡山王,都邾城。汉高祖统一全国后,改封吴芮为长沙王,衡山复为郡仍治邾城。汉文、景帝时重新將衡山郡复为衡山王国,先后封宗室刘勃、刘赐,均以邾城为王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衡山王刘赐谋反被杀,衡山国除,邾城复为衡山郡治。足见自秦代至汉中期,邾城一直为郡治或王都。元狩二年衡山郡被撤消,而从该郡与南郡中划出十四县改设江夏郡,郡治西陵(今武汉新洲区),邾城则降为江夏郡辖县邾的县治,直至东汉末。
赤壁之战前江夏郡曾为荆州刺史刘表的辖地,甘宁投孙吴前曾任江夏郡的邾县之长。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吴占领武昌江北地,并在江北巴河流域大搞屯田后[ 《水经注》江水篇介绍巴水时曰:“吴时,旧立屯亍水侧,引巴水以溉野。”],邾城成为了吴国的军事重镇,故陆逊重修邾城,常以三万土兵守之[见《三国志·吴主传》赤乌四年:“陆逊城邾”。又《晋书陶侃传》侃曰:“邾城在江北…且吴时此城乃三万兵守”。
见《太平寰宇记·光州》卷127
见《晋书·地理志上》豫州小结文“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几年后毛宝为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共戍邾城,见正文所引《水经注》注邾城文。
西晋时邾县改属弋阳郡。经惠、怀帝的多次赐封,西阳王国几乎占有了原弋阳郡全部辖县。元嘉之乱后西阳国南迁至江北岸,邾城又成为了西阳王都。西阳县城亦南迁于大江北岸邾城不远处[]。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王司马漾以罪废,西阳国除,除辖县弋阳、期思回归弋阳郡外,其他辖县从西北至东南如西陵、西阳、邾、轪、蕲春遂为西阳郡。咸康初成帝将豫州州治南迁,先后寄置于芜湖与邾城[]。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后赵攻陷邾城,纵火屠城,邾城遂为废墟。邾县辖地并入了邻县西阳。《晋书》中纪传自咸康后、《宋书》全部纪传都不再有邾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宋书·州郡志》西阳郡所辖十县中已无邾县,足见邾城自后赵铁骑践废后从此在历史上消失,而从未被再复修过。邾城废址南北朝时长在西阳县域内,隋唐宋元明清则一直在黄冈县辖区内。
(梁敢雄撰稿)
扫码查看5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