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发源地——湖北黄冈团风八斗塆党小组、党支部
#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詹维东2022-02-28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八斗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组织诞生地,也是党领导下农民成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基层党建发源地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宏篇巨作,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初创和早期艰辛的历史探索中,有着武装起义的发源地——南昌,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安源,它们一直都鲜活在人们醒目的认知中。然而,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新中国诞生及至走过七十载的建国大道,百年沧桑里不仅从磨砺中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也从区区十三个“代表”发展壮大到今天七千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那么,党成立后中华大地上广袤乡村里最初的基层组织建在哪里?源头的涓涓细流又出自哪里?这是很多人不知究里也往往忽略且未加关注的事实,我们的认知似乎还局限停滞在井冈山时期的毛委员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革命厚重史册的扉页,认识一个早期中国革命具备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地方——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八斗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组织诞生地,也是党领导下农民成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基层党建发源地!
作为革命先驱,那些播种者是谁?先行者又是哪些人?他们为中国革命做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感恩革命先驱们播下火种的同时,也应该感谢詹维东老师博大深沉的历史情怀,为我们记述沉沉暗夜里那支火炬渐渐燃起的光芒四射,及至燃烬旧世界、锻铸成——新中国!
省、市、县、区特约文史专员(研究员)詹维东
1921年6月9日,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共产党)小组,从长沙出发路经艰难,……,7月20日到达上海。……,7月23日至8月1日,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21年7月中旬,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湖北共产主义(共产党)小组,从武汉出发,历经艰险,……。略比毛泽东、何叔衡早到上海两天,因董必武重任在肩,找托老同盟会员黄侃之妻黄绍兰安排代表在博文女校住宿。……。7月23日至8月1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中国有了共产党!
1921年6月底,在广州忙于办教育的陈独秀接到上海发起组李汉俊的信,要求7月速回上海主持建党工作。陈独秀决定派5月刚到广州的包惠僧代他出席会议。
7月上中旬,包惠僧、陈公博代表广州共产主义(共产党)小组,从广州出发,躲过风险,……。7月21日或22日到达上海。……,陈公博会至29日经“特务突访”后休会,包惠僧参加了建党会议的全程,成为十三先驱团风籍的中共“一大”代表。
1921年7月14日到21日,(1989年华师出版社《鄂东革命史略》25页)恽代英、林育南、易礼容、李求实、廖焕星、沈光耀、卢春山、卢斌、唐际盛等24位“利群书社”社员在湖北黄冈(团风)回龙山镇八斗塆浚新学校召开“利群书社”年会。经过与会先进分子的多天讨论,议决“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图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决定“走俄国人的路”,建立“波社”,成立“共存社”。这是中国农村唯一的最早的也是最后的共产主义(共产党)小组。
1921年8月,刚从上海归来参加党的成立大会的董必武、陈潭秋向湖北(武汉)党支部传达党的会议精神,紧急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在董必武、陈潭秋的介绍下,恽代英、林育南由共存社成员经过严格的党团审核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献身的光明大道,成为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1年10月,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在万忙中来到黄冈(团风)县回龙山镇八斗塆“浚新”小学了解“共存社”情况,准备将“共存社”社员进行整顿,首先优先考虑吸收部分社员转为团员、党员。
1921年11月(1959年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写《黄冈县革命史料汇编》载《黄冈县志》1990版·338页)陈潭秋带着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回到家乡黄冈,会同林育南,在“浚新”学校发展新党员。11月的某一天,团风八斗塆党小组在浚新小学宣布成立。党小组长胡亮寅同志担任。其成员有陈潭秋、林育南、林育英、卢斌、卢春山、林洛浦、罗四维、殷鉴、华振远、高一宇。陈学渭当时在陈策楼聚星小学任教,稍后(12月)即与肖云鹄、郝云等组建陈策楼党小组,肖云鹄同志担任党小组长。这两个党小组隶属于中共武汉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黄冈(团风)遂成为全国农村最早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地方。
1922年3月,林育南在苏联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会议回国后,向恽代英、董必武、陈潭秋提出解散“共存社”,对社员进行严审,让其成员分别加入共产党或共青团,发展党团组织。卢斌、卢春山、陈荫林等入党。在董、陈、恽、林帮助下八斗塆党小组升级发展为八斗塆党支部,胡亮寅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与此同时或稍后,陈策楼党小组升级发展为陈策楼党支部,陈学渭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两个党支部先后隶属于中共武昌地委、中共武汉地委
黄冈(团风)成为全国农村最早建立党支部的基层单位。
八斗塆党小组、党支部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农村阵地开展革命启蒙教育活动:林育南后来回忆说,在1921年至1924年期间,他数次回到家乡,“邀约放假回家的学生和同情于我们的人员,组织了一个‘黄冈平民教育社’,社员开始只有20多人”。“此社成立时,即继续设办一座‘平民书报社’,备置各地出版的浅近书报。但此室系设于乡中小市,于各村人民之阅览不能普及,乃用转阅之法,于数村近便之处设转阅处,新到的书报每日送到各转阅处再流转于各乡村。他们每日在家无代价的可阅读各处新出的书报,以增益其知识,开扩其眼光,所以非常欢喜。虽不认识字者,听得阅读者之讲述,亦不颇得书报之益。”当地农民“视书报如良友,不可一日离了”。农民群众因为喜欢书报室,所以很尊重和赞助林育南等开办的“平民教育社”。平民教育社接着“筹办了平民小学、平民读书处、平民俱乐部以及乡村游行演讲事业”。在1921年至1924年春节期间,“平民教育社的社员在乡村游行演讲并散发传单,宣传平民教育,影响颇大。随即在各村乡组织平民读书处,教授平民千字课,由社员和其他能教授者为教师。此外,在乡中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小集市之处,设平民小学,夜间设补习班,教授工商学徒”。农民群众无娱乐场所,终年过着单调枯燥的生活。即使有赌博等不正当的游戏,但其害处颇大。每年组织的一次龙灯赛会,虽能娱乐,但时间短,又耗费不少财力。针对这种情况,“平民教育社”组织一个平民俱乐部,“此中设置中国旧式的乐器,教人吹弹歌唱,又置中国旧式的武器,教他们练习国技(拳术),此不独愉快精神,且可强健身体。此外,如棋子、球……等招待。”“乡人工余之暇,群争赴之,以前玩灯赛会和赌博等恶习,渐形消灭。”他们“每周(至少在每月)在俱乐部演讲一次,并在节令的时候,举行游艺和演剧等,以宣传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军阀和列强的罪恶,人民所受的痛苦,以及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至1924年初,平民教育社社员增加到60多人。
由于华振远不辞辛劳地积极活动,华家大湾的“平民夜校”办得最为出色。这所学校有学员30多人,主要学习林育南指导编写的《平民千字课本》。教学方法“先是识字,像石、斛、斗、升、合一类的单字。讲解字义”。“学校办得很红火,积极分子也很多,公开是读书识字,实际是搞革命活动。”学校的教学“起到了教育农民,提高觉悟,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的作用”。林育南率领团风从武汉回乡党员创办的“平民教育社”,是他们在家乡撒下的农民革命运动的种子。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种子发芽成长,不断壮大,为以团风为主要区域的黄冈县成为湖北农民革命运动的中心县之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冈(团风)成为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的发源地所作的发源贡献是: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始前后,因林育南在武汉的革命运动中十分活跃,加上全县在武汉读书的青年学生较多,受其影响,团风和武汉的学生联系十分密切。
团风八斗塆党小组成立后,其工作与武汉早期党组织密不可分,除组长胡亮寅被安排在本地继续秘密地发展党员外,其余的早期党员则被中共武汉(湖北)区委分别派往武汉、黄石,甚至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去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发展党组织。
中共一大确定的中心任务是以主要力量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是中共武汉区委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
1922年5月,林育南接替包惠僧任长江分部主任,陈潭秋、许白昊、项英、李书渠等参加分部的领导工作。长江分部一方面通过其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及《武汉星期评论》、《全国通信》等刊物,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的消息,并开办工人补习学校、职工子弟学校和平民学校,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一方面派出党员深入到工人群众中,进行具体的组织发动工作。
期间,团风八斗塆党小组的全体党员均奉中共武汉区委之命,被调派到武汉等地从事工人运动。
林育英作为中共武汉区委的代表,利用岳父涂庆虎在大治县城经营土布生意的社会关系,到大冶港(黄石港)、窑(碳窑)、湖(袁家湖)等产业工人集中的工矿区(今属黄石市),开展工人运动。他发展工人仇国生、周良方、吕子皋、梁士卿等人入党,建立中共大冶工矿区特别支部,并任第一任支部书记。林育英还先后被派到大冶、黄石港、武汉模范大工厂、汉阳钢铁厂开展工作。
卢春山、胡亮寅、陈学渭被派到徐家棚等地开办工人学校,其他的同志跟随林育南奔走于武汉三镇,深入到工厂、铁路机务段进行宣传发动。他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推动党领导的武汉地区汉阳钢汉口铁厂、汉阳兵工厂、粤汉铁路武长段、谌家矶杨子江机器厂四次工人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他们直接参加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的发动和联络工作。
卢斌被派往湖南一师,第二年又同恽代英一起到四川泸州师范任教,发展党员,开展学生运动。1922年,派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开展学生运动。
殷鉴、华振远随林育南到武汉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中共焦作地方委员会宣传部长、副书记、书记,组织和领导全国的“焦作煤矿大罢工”。
卢春山被派往安徽安庆任《新建设报》编辑,该报被军阀查封后,卢转至武汉从事工人运动。
1922年春,肖云鹄同志被中共武昌地委派往河南开展开创性的工作,成为中共河南省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河南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七”惨案发生后,武汉地区党组织的活动处于更加艰难、秘密的状态。1923年5月,陈学渭、卢春山、胡亮寅、华振远等奉林育南之命,返回家乡开始在各自居住地筹办学校,秘密向农民开展宣传工作。6月,林育南作为中共武汉区委的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他又去南京,参加中国社会主 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与邓中夏、卜世畸、刘仁静四人组成临时团中央局。不久,他以团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南京、芜湖、安庆等地视察共青团工作。9月中旬回到武汉,指导武汉团组织整顿工作。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初创和秘密发展时期,黄冈团风早期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工作主要是在同学、亲友中进行,党员成分大多是知识分子。
八斗塆党小组成立后,先后又吸收林少儒、杜骏远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这两个党小组发展成为两个党支部,由胡亮寅、陈学渭(原党小组组长肖云鹄被派往河南省开展党的工作)分别担任支部书记。这是鄂东地区农村最早的共产党支部,也是湖北省农村最早建立的共产党支部之一。
1924年初,八斗塆党支部与陈策楼党支部联合成立中国共产党黄冈县特别支部委员会(黄冈特支),书记由陈学渭同志担任。在中共“黄冈特支”的领导下,黄冈(团风)人民站在北伐大革命的风口浪尖上,使黄冈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模范县,配合贺龙20军在黄冈、武汉的革命行动,在“赤壁誓师”后送300多位骨干精英随贺龙举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的发源地—黄冈(团风)八斗塆党小组,党支部为建党建军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湖北黄冈团风八斗塆党小组、党支部成为基层党建的发源地的条件是:
阶级基础(经济基础):黄冈团风回龙纺织业的发展并与武汉、长沙紧密联系,产生了一批早期纺织工人的阶级队伍。
政治基础:鄂东黄冈产生了一批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
思想基础:“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浚新学校的成立开始在黄冈团风传播马克思主义。
组织基础(骨干力量):“共存社”的成立准备了建党需要的干部队伍。
参考书目:
《黄冈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团风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鄂东革命史略》华中师范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团风县历史·第一卷》中央党史出版社
二零一九年七月十日于团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