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赤壁:团风乌林与百里赤岸

#黄州赤壁古战场研究会筹备小组#梁敢雄2022-04-14

黄州赤壁:团风乌林与百里赤岸 梁 敢 雄 约34O0字破曹战址的赤壁究竟有何特殊,为什么《三国志》...
黄州赤壁:团风乌林与百里赤岸
梁 敢 雄 约34O0字
小序:为了克服黄州赤壁战址说自南宋以来长期被主流舆论排斥所借口的重要理由(见下文开场白),故现代黄州赤壁战址说者普遍主张团风之乌林才是破曹的真正战地或者主张黄盖火攻曹营之地发生在百里赤岸的上段!窃以为黄州赤壁说对团风之乌林的历史与具体位置以及赤岸的由来似乎都所知甚少,需要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缜密的研究才行。这就是本人一再在群上征求对团风周边的地形与地名的赐教。本文箅是我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小结,为征求意见而发于此群。破曹战址的赤壁究竟有何特殊,为什么《三国志》几十次提到它,却无一处注明其所在郡县?赤壁究竟是指的一个奌还是一条线?如果说赤壁是一条线,那么这条赤壁线又是怎样形成的?为了更有力回答宋代《云麓漫抄》否定黄州赤壁战址说的一大诘难——即周瑜、刘备“经樊口进军逆曹而遇于赤壁,则赤壁应在樊口之上,而今黄州赤壁却只在樊口对岸,故非是也”。现代黄州学者多主张赤壁战址在黄州的上游几十里外团风之乌林!但一直无人指明乌林在团风何处?其四至何在?因此,明瞭黄州赤壁不仅仅指赤壁矾头这一个点,而是指古举水入江口至黄州赤壁矶是一条长达百里的赤岸线(这条赤岸线甚至还可上溯至阳逻);深入认识这条赤岸线上段的岸上大片地域为乌林、并指明乌林在团风的具体方位,这对于彻底落实赤壁战址在黄州,澄清人们对它的误解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黄州赤岸在哪里?它有多长?
今日黄州到团风是50里。这是堵城到团风的干堤(号称堵龙堤:堵城-龙口)修成后的距离(修于清代或明时)。在未修此干堤时,江水距今干堤东边数里的岗地弯弯曲曲流至堵城,如今之罗家沟、鹞子湖等地大部份都被江流所复盖了。其沿岸流程比沿堵团干堤流程恐怕要多出一、二十里!那时黄州经堵城到团风的里程当有六、七十里,再到王家坊又有二、三十里。那么从黄州经堵城、团风到王家坊乡北界便有上百里了。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则在黄州高处俯视大江曰:“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可见见由州城自南往北上溯堵城、团风再到王家坊乡,这条赤岸线南北足有百里之长{黄州之南的江岸东西间(赤壁矶--巴河口)则近一舍之地}。
曹植在《求自试表》曰:“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苍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指长城)。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见寿志《陈思王传》)曹植所说的赤岸显然是指曹操欲渡江的长江北岸的一段。晋郭璞(公元276——324年)则云“冲巫峽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于柴桑。”(见《昭明文选·江赋》。李善注曰:言涛之余波至柴桑而尽)则指明此赤岸在江津(在江陵附近)以下、柴桑之上,即赤岸乃今江陵与今九江间的一段江岸!这就排除了不少人误认为赤岸为广陵瓜步山及东邻的红山。[山谦之《南徐州记》所谓“京江……有大涛,涛至北激赤岸,尤更迅猛”(见《文选》卷37注引)之赤岸]
赤岸究竟在江陵与九江间何处呢?梁庾信在名著《哀江南赋》中称:鄂州樊山“钓台斜趣,望赤岸而沾衣”,即指鄂州西山的钓台斜对岸名赤岸,庾信还引用了黄盖中箭落水的故实,以肯定它就是为黄盖火攻曹营之地,同时也是魏武名将所“临之赤壁”(见百衲本廿四史《周书·庾信传》所载)。樊山钓台历来都是鄂州的名胜古迹,直到1968年为扩宽鄂州至樊口沿江道时才炸掉。其斜向的对岸,即今赤壁矶上游一带,但未言此赤岸有多长。亊实上,在夏秋长江涨水期时,从黄州府城西的赤壁矶,沿江溯北经禹王、堵城、回龙乌龙庵、团风、方高坪、响水、宋墙、王家坊的山崖,其色丹赤陡峭如壁、耸立江边百余里(虽其中有溪涧入江而留有缺口),它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岸。据刘盛佳等地理专家指明:襄(阳)广(济)深断裂与麻城-团风断裂几乎裂垂直相交于团风沿江附近。襄广深断裂过此相交区后基本沿长江流向经黄冈县向东沿申至广济(见刘盛佳等著《湖北省地理》及其载图 P36—37 武汉教育出版1988)。因襄(阳)广(济)断裂带位于举水入江口至赤壁矶这一段红层断裂面临江,经过江水万年冲刷使其沿江红层断裂带裸露出来而形成了百里赤岸的壮丽景观。曹植将此百里赤岸与苍海、玉门、长城这些全国最著名的宏大景观相提并论!正由于其景观独特而闻名天下,故魏晋人提及赤壁时觉得沒有必要再指出其所隶的郡县方位。这就是《三国志》几十次提到赤壁,而无一处注明其郡县的原因。1954年黄冈长江大堤破,江水在黄州黄冈县境内正沿着这一赤岸线流过的。
二 乌林在团风江口至其北王家坊一带
《三国志》中的《吴书》又言破曹战址在乌林。黄州赤壁说者都认可曹操水陆大寨屯扎在今团风的乌林。但此乌林最早史载何时?在东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谢灵运诗中虽早提及乌林(见《昭明文选》卷30收录),但《文选》李善注首引了盛氏《荆州记》,指其乌林在蒲圻县),杜牧的《早春寄岳州李使君》诗云“乌林芳早远,赤壁健帆开”中虽也提到乌林,却未能确指它所在郡县或其较具体的位置。似乎最早是南宋《舆地纪胜·黄州》卷在乌林条目下,注明“在赤壁相近”处,这才首次揭明乌林在黄州,且与黄州赤壁在地域上接近。虽然明清史料多指乌林在团风,但黄州之团风江口早在中唐即有名(见下文注),远早于南宋才确知与赤壁相近的乌林,这就很难把乌林说成是团风的前身了!乌林具体方位何在?窃以为它就在赤岸线上段之岸上、即团风镇及其至东北方向的方高坪、王家坊一带地域。曹操的水、陸大寨并非屯扎在百里赤岸线的下端赤鼻山或曰赤壁矶,而是屯兵在赤岸线的上段——团风江口内而为乌林之境复盖。
承华中师大地理学博导刘盛佳先生赐教:古代船舶不能停靠深水陡岸,一般要停泊于洲、澳。鉴于曹军船多、簰多,必须泊驻在有较深的港湾內甚至与内湖相通。其好处是:㈠ 容量大,可建成容纳庞大的曹操的水陆大军的大本营;㈡ 水面较平静、风浪小,适于北军操练与生活。而汉水出江口下不远的黄州赤岸上段之岸上一带号称乌林处,当时正有这样的港湾。唐代与北宋初此港湾的通江口又称团风江口(分别见下引《建康实录》与《寰宇记》),至迟北宋中期此处已设有团风镇(见《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汉三国时长江水更大,团风江口内的港湾往北直通向二十里外的王家坊乡。而这一帯则正在号称乌林的境内。团风镇自南往北留下的今金龙港、黄草湖、青草湖等一连串的湖泊,正是这一长江大港湾遗留下来的河迹湖。
至于早于两部著名的唐代典册《通典》《元和郡县志》,唐玄、肃二宗时人许嵩称周瑜“大破曹操军于赤壁江口”(见《建康实录·吴太祖》卷1 中华书局版),此“赤壁江口”既是举水古入江口,也同时指其内侧大型港湾的通江口。举水入江口附近的一带江面古称“鹅公颈”,其弯曲程度特别大,最易产生沙洲与江滩。故六朝时举水入江一带沙洲通称举洲。它实为一大沙洲群:洲大、数多、聚散频繁。直到建囯初团风镇四周都有水,它实际上是古代举洲群中遗留下的最大一洲(现此洲已与江岸靠拢为陆,为今团风镇)。由于上述“赤壁江口”,亦含有与入江口相通的港湾,它们都在乌林地域内,故《三国志》之《吴书》亦称乌林为破曹之地。
三 曹军大营屯扎在相对封闭的乌林举洲港湾内,故而遭火焚使得全军溃败而逃
曹军屯扎水陆军大寨本选择了具有优越地理条件位于团风江口一带的举洲港湾,却遭遇到两个致命的偶然因素:㈠ 曹操被黄盖诈降所骗,没有防范黄盖船队靠近;㈡ 恰恰碰上“东南风急”,曹军营寨被“数十艘”黄盖的火船同时冲入,才导致如《三国志·周瑜传》及裴注引的《江表传》所言“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悉延烧岸上营落”。注意:《周瑜传》所说的“悉”与《江表传》所说的“尽”均有全、都之义。“营柴”即营寨,“岸上营落”是指分布在岸上的营帐群!历来赤壁战址的论争者,似乎对“烧尽北船”、“悉延烧岸上营落”即烧光、烧尽北船和岸上的营帐群所必须的地理环境都没有充份地注意到:如果曹军船舰沿开阔江岸停靠,如今之洪湖乌林或今黄州赤壁矶沿江一带,停船一字排开的话,那么一船着火,他船马上散开,可自由进退江中,根本不可能“烧尽北船”,更不致于“悉延烧岸上营落”!何况洪湖乌林与黄州赤壁矶一带也不存在“赤壁江口”即支流入江口。正由于曹操水陆大寨屯扎在赤壁江口内具有相对封闭环境的举洲港湾中,而港湾内遍生的茅草、芦苇恰逢冬天正枯黄,黄盖火船冲入后引燃了这些茅、苇而“烟炎张天”,导至整个港湾都着了火,除了在江口少数船只外,屯扎在港湾内的曹操水陆大军的营寨全被火焚,从而溃败而逃。王粲《英雄记》记载了黄盖火烧曹军营寨的具体情节,并揭明“操夜走”即曹操连夜逃走。

相关话题

#赤壁文化研究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