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八斗塆共产主义小组——“共存社”(波社)》【上】

#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詹维东2022-04-07

【编者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醒了遥远而古老的东方大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呼之欲出即将诞生的前夕,以“南...

【编者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醒了遥远而古老的东方大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呼之欲出即将诞生的前夕,以“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改变腐朽的旧中国积极探索,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为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石,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也为党的建立搭建起基本的组织架构。

在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八天的7月15日,24位有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年青人,由恽代英、林育南召集,在湖北黄冈八斗塆浚新小学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宗旨,组织纲领以苏俄布尔什维克为式范,成立了八斗塆共产主义小组——“共存社”(波社),成为中国革命燃起冲天大火最早的抱薪者之一,这批先行者的绝大多数人在党成立后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毕生践行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信念的终身奋斗。

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斗塆“共存社”犹如一束黎明前绚烂的礼花,存续的时间虽然短暂(党成立后解散建立党小组),但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却又那么地璀璨而耀眼,尤其是在党正式成立的前八天,和之前所有思想者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包括正在酝酿筹备中的建党不同,它是第一次有织织的共产主义活动,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从党史上定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党活动”可见,八斗塆“共存社”(波社)的成立,毫无疑义是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萌芽初生的一次伟大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庄严时刻和习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认真学习党史的今天,我们回顾这段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同期的光辉历史,更是有着温故知新、启迪未来的重大现实意义。因为篇幅字数限制,将詹维东老师的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编发,共同学习、了解、重新认识湖北黄冈在早期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定位,黄冈不仅有着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个中共“一大”参与者,更是有着林育南、林育英等黄冈籍共产主义先行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诞生前的第一个有着紧密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它既是今天750万黄冈人的光荣和骄傲,也将激励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奋发有为地投身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和他们对故乡的殷殷冥望!

省、市、县、区特约文史专员(研究员)詹维东

时间:1921年7月15日至21日

地点:湖北省黄冈团风回龙山镇林家大塆浚新小学

人物: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林洛浦、卢春山、卢斌(陆沉)、李书渠(李伯刚)、郑遵芳(郑南宣)、李求实、廖焕星、唐际盛、易礼容、冼百言(冼震)、沈光耀、郑兴焕、刘光起、吴景钟(吴光胜)、杨行健、龚士希、刘茂祥、林汉儒、浚孙、克友、镇山

名称:共存社(波社)

宗旨: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图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

点评:中国农村唯一的最早的也是最后的共产主义(共产党)小组。

成立过程:1920年春,以恽代英、林育南为代表,包括黄冈(今团风县)的林育英、林洛浦、卢斌、卢春山等在内的互助社成员,在试验“新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倾向马克思主义。开始,他们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思想上还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旧思想的杂质,但是,他们在“五四”运动以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业绩,特别是他们创办的“利群书社”的巨大影响,在客观上为武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宣传活动也引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中共武汉早期组织负责人的重视。

1920年6月,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威分局外国处的信中,特地谈到武汉的情况:“目前,我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把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中心组织。‘群益书店’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把这些革命团体团结在它的周围。”根据当时武汉地区的实际情况,‘群益书店’应该是指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创办的“利群书社”。

1920年9月至1921年2月担任中共武汉支部书记的包惠僧回忆说:“临时中央有信给我,要我们吸收恽代英及他领导的‘群益书店’的分子。我也去访问过他们,恽代英也同我谈过李书渠、廖焕星、卢斌(陆沉)、林育南等,我和刘伯垂、陈潭秋都直接同他们接触过,但他们此刻热衷搞新村运动,办书店,注意个人修养,一个一个都像清教徒似地不容易使人接近。李汉俊来武昌,也到利群书店谈过,马迈也夫同鲍立维来武昌也到利群书店参观过,终究没有同他们联系上。

”董必武1937年回忆说:“当时武汉有一个激进青年团体,他们的意识形态是‘乌托邦’的半无政府主义的,他们的兴趣在于进行新农村运动。这个中心在中华大学组织了一个‘利群书社’,他们的领导人是一个卓越的青年,叫恽代英。”在林育南去北京上学期间,恽代英由于深受李大钊、陈独秀、刘仁静、林育南等人的影响,刻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新思想,世界观发生革命性转变。“利群书社”大多数成员的思想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方面转化。

恰在这时,林育南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再也无心学医。1921年初夏,他从北京回到武昌,与恽代英和“利群书社”成员商量,成立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革命团体。

1921年7月15日(1989年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鄂东革命史略》为14日)至2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是团风回龙山八斗塆浚新小学最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武汉互助社的24名进步青年在这里召开年会(这个年会原计划在河南信阳柳林中学召开,但信阳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及于鄂东黄冈的群众基础,恽代英、林育南等决定在团风回龙召开),宣布成立“共存社”(波社)。

7月15日晚,参加会议人员全部到齐。他们是: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卢斌(陆沉,后叛变革命)、卢春山、林洛浦、李书渠(黄陂县人)、唐际盛、廖焕星(湖南人)、郑遵芳(黄安县人)、冼百言(冼震,广东南海人)、刘光起(黄陂县人)、李求实(武昌人)、易礼容(湖南人,毛泽东的表弟)、吴景钟、杨行健、沈光耀、汉儒、浚孙、龚士希、克友、镇山、刘茂祥。

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派遣易礼容来湖北省黄冈赴会,毛泽东本人(1921年6月9日从长沙出发)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时,易礼容为长沙文化书社的经理。毛泽东知道利群毛巾厂的情况后,向易礼容做了介绍,建议易礼容到湖北团风购买铁木混合织布机,并学习办厂经验,聘请技师,在长沙筹力织布厂。易礼容正好赶在这段时间来,所以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会后,林育英、林洛浦及一姓邓的工人,随他到长沙开办织布厂。

确定的会议议程主席团的分工是:

7月16日,大会执行主席:卢斌。

7月17日,大会执行主席:沈光耀。

7月18日,大会执行主席:李书渠。

7月19日,大会执行主席:林育南。

7月20、21日,大会执行主席:恽代英。

7月16日,大会的第一天,议程是讨论“主义及宗旨”。经过一番热烈的争论,一致同意即将成立的团体叫“波社”,即“波歇维式”的组织,就是苏俄的布尔什维克的意思,取社会大同,人类共存之意,定名为“共存社”。

其宗旨为:“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图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

在17日至21日的5天中,其议程是分别讨论“共存社”下设股室、社友资格及权力、社员经济和戒约及各股的权力、总务股委员产生办法和审议章程草案、书社学校毛巾厂的经济事项。

“共存社”下设总务股、教育股、实业股、宣传股,社内分社员社友,社友有选举权,但不能介绍别人为社员或社友,目的是“不至因社友不健全而失败了社务”。社内事务则由社员、社友公决,实行民主集中制,社员、社友必须遵守社内戒约,即“不嫖、不赌、不烟、不酒、不纳妾、不奢侈、不有害社会事业、不有害社会团体”。

共存社章程一共60条,由恽代英负责起草,交由会议讨论通过。末尾附社员、社友愿书,以接到愿书为正式入社。原利群书社的刊物《我们的》改为《共存》。其“组织极严密,俨然一国家”。

“共存社”在团风回龙山八斗塆成立,出席成立大会的24人中,有林育南、林育英、卢斌、卢春山、林洛浦等5人为团风籍,他们也是互助社、利群书社成员,说明互助社发起人和主要领导者恽代英与团风的林育南等人之间,有着一同探索“新生活”、一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同实现世界观革命性转变的特殊联系,也是林育南在互助社、利群书社等团体内努力工作的阶段性的总结。

之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风能较早地建立地方组织并开展活动,是因为这次大会在客观上为团风建党打下良好的基础;参加共存社成立大会的5名团风籍青年,已经懂得党的理论和党的活动的方法了。

“共存社”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表明“共存社”虽然不是共产党组织,但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与互助社、利群书社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1982年,郑南宣(遵芳)回忆说:“在你们黄冈(今团风)浚新小学召开的共存社成立大会,是我们互助社成员思想飞跃的一次会议。”

“共存社”的成立,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时,以恽代英、林育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时,以恽代英、林育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虽然没有“与共产国际以及上海、北京”的中共早期组织取得联系,但“也在独立地开展建党活动”。

1921年10月,参加了党的成立大会的董必武、陈潭秋返汉后在万忙之中与恽代英一起来到黄冈县回龙山八斗塆“浚新小学”了解“共存社”的情况,认定“共存社”是湖北共产党主义小组之一。

1922年初,林育南从苏联回国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与“共存社”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与恽代英向董必武一起商量决定:解散“共存社”,让其成员在严格的党团介绍人审定后分别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不久,经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的介绍,林育英、陈荫林(陈潭秋之弟)、肖云鹄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回龙山八斗塆党小组,胡亮寅任组长,几乎与此同时或稍后,陈潭秋在陈策楼建立了党小组,肖云鹄任组长。两个党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可以说黄冈党小组是当时中国农村最早的党小组。

“共存社”主要的工作成就:“共存社”成立后,虽然时间很短,但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刊物上介绍宣传共存社成立的过程和纲领主张,并将杂志名称《我们的》改为《共存》,为我们研究共存社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是大力发展社友社员,壮大组织;

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继续办好浚新学校的基础上,还在武汉创办了工人夜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们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工人的觉悟,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鼓励他们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四是领导开展工人运动,最著名的就是1921年9月——12月发生的粤汉铁路和汉口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对湖北以及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育南、李书渠、施洋等人是这几个罢工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得到了李汉俊、邓中夏等共产党人的高度评价;

五是积极亮相国内外政治舞台,与其他共产党组织(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取得联系,参加共产国际远东(莫斯科)会议,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六是培养、发现和团结了一批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张浩)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已经写入党史。张浩在延安病逝,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亲自为他抬棺执绋守灵,并为他题写“忠心为国,虽死犹荣”。林彪也是在林育南、林育英、恽代英等人的影响和培养下成为杰出军事家的。

相关话题

#寻找最美地名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