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帖所说"建安七子"中的四子陈琳、阮瑀、王粲、刘桢与曹操、曹丕二帝论说赤壁之战,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下面再看曹魏政权三帝与重臣高参、部下将帅们又是怎样议论赤壁之战与征吴征权之史事。
二、辛毗:辛毗是曹操的老部下,老高参;又是辅佐曹丕的重臣。在文帝曹丕再次准备征吴时,他力劝文帝否也!有史为证的巜辛毗传》曰:"灬,(文)帝欲大兴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先帝屡提锐师,临江而旋。…帝竟伐吴,至江而还。⋯"。辛毗不仅说明曹操多次"屡提锐师,临江而旋",而且说曹丕征吴"至江而还"。这充分证明了曹魏政权在西晋前从未渡过长江南岸。
三、曹真:曹操的兄弟,参加过赤壁大战,护过曹操北逃;又是魏文帝曹丕的护国大司马。丕意征蜀询问大司马,"可否灭蜀?"真回说:"诸葛亮毒也!"朝中众臣附和。唯司马懿曰:"战蜀,久慢,乌林训也!"这段对话可见"乌林之役"对曹魏政权的深刻印象。
四、王肃:他是魏文帝、魏明帝的重臣。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1年),明帝在朝议中提出征吴征蜀军国大事,曹真、司马懿各怀军机大权应明帝"可战"。散骑常侍王肃当庭反对,及时上疏谏阻。巜王肃传》史载:"⋯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这就是曹魏政权没有南渡的史证。
五、辛毗向曹丕进谏距赤壁之战14年,即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也是魏文帝第一次征吴的时候。王肃进谏魏明帝距赤壁之战23年,即是太和四年(公元231年)。
这些当事人的历史发言还留书为证难道还不如当今乱猜的吗?曹魏政权没有过长江南岸,怎么赤壁大战在长江南岸的嘉鱼蒲圻发生呢?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